萬州|黔江|涪陵|渝中|江北|南岸|北碚|渝北|巴南|長壽|江津|合川|永川|南川|綦江|潼南|大足|璧山|銅梁|兩江新區
豐都|墊江|武隆|忠縣|雲陽|奉節|巫山|巫溪|石柱|秀山|酉陽|彭水|城口|榮昌|開州|梁平|大渡口|沙坪壩|九龍坡|萬盛
古詩繪大足印象:青袍白馬翻然去 念取昌州舊海棠
原標題:古詩歌勾勒出大足印象:青袍白馬翻然去 念取昌州舊海棠
雪中的白塔(今稱北塔)。通訊員 羅國家 攝
大足北山崖壁上有清代的“海棠香國”刻字,圖為刻字拓片。本版圖片除署名外均為記者魏中元拍攝
始建於唐乾元元年(西元758年)的大足,取意“大豐大足”,包含著當時的人們對於豐饒、富足的嚮往。
古詩中的大足,是一處風景優美之地,且風物帶有獨特的文化印記。歷代關於大足的古詩歌,共同勾勒出了一齣雋永的大足印象。
根據現有史料統計,自宋以來,共有70多位詩人留下了300多首關於大足的古詩。他們咏山歌水,用文字記錄了大足在歲月更替中的容貌。
據史料考證,最早的一首大足古詩,是宋朝宣和(1119年—1125年)年間任昌州知州的張唐民寫下的《題捫參閣詩》——
訟簡民純羨小州,兩衙才退似歸休。
一懷山果三升酒,暮掩青峰即下樓。
在這首詩中,張唐民盛讚大足打官司的人少,民風淳樸。因此,即使要處理諸多事務,每天公務結束時,仍有輕鬆的心境。
不過,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在關於大足的古詩中被提及最多的風物,竟然不是如今世界聞名的大足石刻,而是現在已無處可尋的昌州香海棠。
《大足縣誌》原主編李傳授介紹,早在唐朝中期丞相賈耽的《百花譜》中,便有海棠“西蜀昌州産者,有香有實”的記載。
至宋代,進士劉望之寫下《觀海棠》,用“平山堂下花無數,看到海棠春好處”的詩句,為大足海棠拍了張“風景照”;昌州知州于倞誇讚海棠香氣襲人,在《太守咏海棠》中寫道:“和風春滿園,草木皆芳薰。”
到了明代,公安派文壇領袖袁宏道雖未來過大足,也已聽聞海棠大名,在《送從軍羅山人還大足》中,他動情地寫下“青袍白馬翻然去,念取昌州舊海棠”的詩句,意在叛亂已定,前來從軍的大足羅山人終於可以返鄉欣賞年年盛開的海棠花。這兩句詩,堪稱大足咏海棠的壓卷之作。
到了清代,詩人們咏海棠的興致依然很高。大足知縣李徳寫下《海棠香國》,以“召公芳樹千年馥,荀公奇香盡日留”的佳句形容大足海棠的香氣持久不散,令人心曠神怡;大理寺少卿、中憲大夫劉天成寫下《棠城古風》,用“奇花亂舞迎西湖,嬌艷濃開香北闕”比擬自己曾經的壯志和作為。
“海棠在這些詩歌中,早已不僅是花朵。”李傳授認為,在劉望之、于倞筆下,海棠代表著生機無限的春季;在李徳筆下,海棠是大足特有的風景;而在劉天成筆下,盛開的海棠代表了他有所作為的壯年時光。最富於詩意的還是袁宏道,在他筆下,海棠代表著鄉愁。
正因為如此,香海棠成為大足最具特色的文化要素之一。在今天的大足,仍保留著棠香街道、海棠小學等地名、校名。
當然,在大足歷代古詩中,描寫的遠不止于香海棠。宋代著名地理學家、文學家楊甲在《安靜觀詩》中寫大足山間的道觀:“青山轉龍脊,矯首西南天。”明代大足文人夏守鑾在《報恩寺詩》中寫大足縣東的報恩寺:“疏雨瞑浮江竹翠,淡煙晴映海榴紅。”清代考據學家、大足代理縣令張澍寫大足南山:“丹崖翠嶂笑顏開,風送閒雲眼底來。”
作為世界石窟藝術珍寶,大足石刻在古詩中也有亮相。有詩人誇獎自然景色與石刻融合巧妙,明代忠州刺史戰符在《靈湫泉詩》中説“照耀金光雲影凈,岩前又喜見諸天”,意即低頭看到的是清澈的池水,抬頭又見精美的石刻造像。
也有詩人將大足石刻中蘊含的向善、修德、勤懇等優良品德寫進禪詩中,如寶鼎山大佛灣圓覺洞外的《無題詩》,用“浮世寄俗無憑準,日月如梭似電緊”來形象地説明歲月如梭,人生苦短,因此更應珍惜時光,多行善事的道理。
此外,大足的古詩詞中,還不乏記錄歷史事件,反映當地興衰的作品。例如,在唐末至宋末,大足和平安樂,人才輩出,宋代昌州知事陳伯疆詩云:“昌國古要區,人物屹相望。”而到了明末清初,戰亂頻發,明代崇禎舉人潘紱在遷徙中寫下“月窗星牅穴,親知耳語愁子跡”的詩句,描述親朋好友為了避開戰火,躲進山洞,靠月光照明,甚至不敢高聲談話的處境。至清朝乾嘉年間,大足得到復蘇,重新恢復了張澍筆下“柳色青來鶯舌滑,菜花黃處酒旗飄”的繁榮祥和。
可以説,古詩中的大足印象,不僅有花、有景、有史,更有情。此間有珍稀的香海棠,有明凈的山水,富庶的土地,也有發人深省、勸人向善的大足石刻。這一切構成了景色優美、人文豐厚的大足印象,與1200多年前的“大豐大足”,恰成呼應。
相關新聞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