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州|黔江|涪陵|渝中|江北|南岸|北碚|渝北|巴南|長壽|江津|合川|永川|南川|綦江|潼南|大足|璧山|銅梁|兩江新區

豐都|墊江|武隆|忠縣|雲陽|奉節|巫山|巫溪|石柱|秀山|酉陽|彭水|城口|榮昌|開州|梁平|大渡口|沙坪壩|九龍坡|萬盛 

首頁>重慶頻道> 區縣>正文

巫山“三招”守住綠水青山

2017-08-04 14:05:04 | 來源:重慶日報 | 編輯:劉詩揚 | 責編:石麗敏

【區縣聯動】【巫山】巫山“三招”守住綠水青山

  7月的一個清晨,長江三峽巫峽段。波光粼粼的水面上,幾條小船劃過波影,來回忙碌,它們是巫峽水域的清漂船。

  45歲的清漂工人張斌站在船頭,手拿長長竹竿,竿頭套著漏網,熟練地將打撈起的漂浮物一一倒進船艙。

  這幾天,暴雨不斷,長江上的清漂工人也迎來了一年中最繁忙的季節。

  “守好一江碧水、兩岸青山”是近年來重慶巫山實行綠色發展的重要理念,為此,該縣首先從源頭上控制污染,再通過植樹造林修復生態,進而發展特色效益農業帶動農戶增收致富。如今,良好的生態環境已成巫山最大的後發優勢。

  控制污染源 守好一江碧水

  “我們早上8點半上船,要幹到下午5點半下船,一天能打撈數噸漂浮物。”站在清漂船上,張斌一邊揮動著竹竿,一邊告訴記者。

  張斌家住長江邊,過去和妻子一直以打魚為生。自三峽工程蓄水後,夫妻倆轉行從事清漂工作。這些年,兩人起早貪黑,一人掌舵,一人清漂,一幹就是十多年。

  “我們清漂隊一共有38名隊員,其中大部分都是夫妻檔。”巫山縣市政園林管理局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每天,清漂工人從各大次級河流和主幹道上打撈的漂浮物多達數十噸,清漂區域覆蓋長江幹流55公里,支流128公里。

  但清漂只是第一步,要守住“一江碧水”,更需要從源頭上控制污染。

  向明的養豬場位於巫山兩坪鄉石龍村,這裡離長江支流抱龍河不遠,雖然生豬存欄量在5000頭以上,但走進養豬場,記者卻聞不到一點臭味。

  向明告訴記者,當初返鄉開辦養豬場遇到兩個難題:一是村民擔心豬糞污染環境,紛紛反對;二是當地政府明確表示,如果養豬場排污不達標不予審批。

  為了解決豬糞污染問題,向明投資2000余萬元,在養豬場附近修建了一座大型沼氣池。記者看到,在養豬場,豬糞收集後首先進行乾濕分離,幹糞經過無公害處理後生産成沼渣,糞水則進入沼氣池發酵,産生的沼氣通過管道輸送到村民家中作燃料,沼液則為莊稼提供有機肥,剩下的糞水經過處理,檢驗合格後才向外排放。

  村民向昌泰告訴記者,過去,他家燒飯都用柴火,不僅麻煩,還不安全。如今,他用上了免費沼氣,方便又衛生。

  據了解,在巫山縣,像這樣的大型沼氣池共有5個,有效解決了養殖業對環境的污染,

  植樹造林 巧治石漠化

  巫山縣山高坡陡,是渝東北片區最大的岩溶地區,全縣岩溶地貌總面積達409.82萬畝,佔該縣總面積的93.1%。

  “岩溶山區土層薄,暴雨沖刷破壞力強,生態環境極其脆弱。加之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森林植被遭到破壞,水土流失嚴重,久而久之便形成石漠化現象。”巫山縣林業局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截至2013年,該縣石漠化土地面積已達120.49萬畝,佔全縣總面積的27.4%;潛在石漠化土地面積132.58萬畝,佔全縣總面積的29.9%。

  在該縣巫峽鎮桂花村,這裡本是一片荒山,土地瘠薄,過去,村民們只能種植耐幹耐旱的玉米、紅薯。近年來,巫山縣啟動石漠化綜合治理工程,桂花村被納入示範片區。縣裏向村民免費發放李子樹苗,每棵樹苗補貼30元種植費,樹苗成熟後所得利潤歸村民所有。

  六組村民黃龍兵是首先種上李子樹的人,房前屋後共種植了20畝李子樹,樹木龐大的根系將土壤牢牢抓住,控制住水土流失。今年,雖然李子樹沒有成熟,但黃龍兵初嘗“甜頭”:由於李子樹控制了水土流失,玉米、紅薯的收成比過去增加了一倍。

  “在山腰種植經濟林,在山頂種植生態林。”巫山縣林業局副局長吳光偉説,“這是我們在石漠化治理中開闢的一條增綠增收相結合的新路子。”

  山頂的石漠化程度往往比山腰更為嚴重,許多樹木根本無法生存。巫山縣有關方面在與各地農林專家研討後,樹立了“栽樹水為先,鄉土樹種優先選”的理念。選擇生命力極強的本地鄉土樹木女貞、柏木樹、欒樹進行栽培,在山上修建蓄水池,引水上山,解決樹苗灌溉問題。土石過於堅硬的地方,用鋼釬在石山上鑿出一個個大坑,再將配置好的營養土填入大坑,進行人工改土。

  如今,在桂花村生態片區,上千株女貞樹、柏木樹、欒樹長勢良好,昔日的荒山披上了綠裝。

  截至目前,該縣已累計完成石漠化綜合治理8300公頃,相繼建成曲尺鄉、巫峽鎮、大昌湖萬畝生態林三個生態片區。

  綠色求發展 李樹掙大錢

  7月13日,正值巫山脆李大量上市時節,在該縣曲尺鄉柑園村,村民史美蓉正忙著將採摘的脆李打包裝車,“今天村裏就來了十幾輛大卡車,全是上門收購脆李的。”

  史美蓉的兒子本在外地打工,去年,他返回家鄉,和母親一起種植脆李。母子倆種植了12畝脆李,脆李畝産2000多斤。“脆李收購價每斤一般在10元左右,今年,我們僅靠種植脆李,就能掙上十多萬元,一點不比他在外打工差。”史美蓉説。

  在曲尺鄉,像史美蓉這樣年收入上十萬的脆李種植戶還有很多。據了解,目前,巫山脆李種植面積超過17萬畝,其中8萬畝已進入豐産期。

  “在保護生態的同時,我們也要帶動村民增收致富,走綠色發展之路。”巫山縣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

  在本月剛剛落下帷幕的第十六次全國李杏學術交流會上,巫山被授予“全國優質李生産基地縣”,而在此之前,巫山脆李還被中國果品流通協會評定為“中華名果”。

  巫山脆李為什麼能夠脫穎而出?

  “與其他區縣相比,巫山脆李勝在品種。”該負責人稱,長江流域是中國李的發源地,巫山脆李距今已有1000多年曆史。過去,村民們多選擇房前屋後零星種植,由於育種研究滯後,品种老化,結出的果實不僅硬度不夠,不易貯存,有的還味道苦澀、口感不好。

  近年來,巫山縣因地制宜,將巫山脆李定位為優化農業結構、提升農業效益、促進農民致富的特色效益産業。為搶佔市場先機,他們與西南大學建立起縣校合作關係,結合本地土壤、氣候、交通等條件和産業基礎,編制了《巫山脆李産業發展規劃和生産技術規章》。對本地脆李品種進行提純選優,實行規模化、標準化、品牌化生産。升級後的巫山脆李果實個大,質地脆嫩,酸甜適度,汁多味香,平均一個果子就重達32克,最大的果子能達60克。

  “現在,巫山脆李基本不愁銷,每年,果樹還在挂果時,各地經銷商就已經開始預訂。”巫山縣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今年巫山脆李産量將達8萬噸,預計産值將突破6億元。( 文/記者 左黎韻)

  

相關新聞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