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州|黔江|涪陵|渝中|江北|南岸|北碚|渝北|巴南|長壽|江津|合川|永川|南川|綦江|潼南|大足|璧山|銅梁|兩江新區
豐都|墊江|武隆|忠縣|雲陽|奉節|巫山|巫溪|石柱|秀山|酉陽|彭水|城口|榮昌|開州|梁平|大渡口|沙坪壩|九龍坡|萬盛
同飲一江水 共圓復興夢
原標題:同飲一江水 共圓復興夢——黨的十八大以來長江經濟帶發展成就綜述
平湖美景
10月12日,三峽庫區巫山巫峽段現平湖美景。隨著三峽工程175米試驗性蓄水即將完成,長江與大寧河交界處湖面寬闊,碧波盪漾。通訊員 王忠虎 攝
從青藏高原到太平洋,滾滾向東的長江水,千百年來,涵養著沿江生態,養育著億萬百姓。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總攬全局,科學謀劃中國經濟新棋局,部署推進長江經濟帶發展,中華民族母親河開啟發展新航程。
新理念譜寫新篇章
新建建築高度不超過18米,綠色食品認證率達到90%,規劃建設用地總量負增長,自然濕地保有率43%……2020年,上海崇明世界級生態島將初具框架。
作為世界最大的河口沖積島、長江經濟帶重要的生態屏障,崇明曾是上海經濟發展的“短板”,如今正以“生態+”戰略實現跨越式發展。在崇明區委書記唐海龍看來,生態島要為世界提供的發展案例,將是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案例。
橫穿東中西,輻射南北方,長江經濟帶面積佔全國20%左右,人口比例佔全國40%以上,構成一條獨有的自然生態屏障。然而,在昔日一味追求規模與速度的發展模式下,面臨著區域發展不均衡、生態功能退化、産業轉型艱難等嚴峻挑戰。
“當前和今後相當長一個時期,要把修復長江生態環境擺在壓倒性位置,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2016年1月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重慶召開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中國發展大棋局,落下關鍵一子。
“生産、生活、生態,長江的三個主要功能中,生態功能長期被忽略。”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副院長吳曉華説,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尊重自然規律,本身也是對經濟社會規律的尊重。
加減之間,承載著發展理念的深刻轉變。“這是第一個把生態文明、綠色發展作為首要原則的區域發展戰略。”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王一鳴説,這對我國區域發展理念是變革性的,意味著中西部發展必須超越傳統模式,走出一條品質效率型集約增長的發展路徑。
大戰略成就新跨越
用語音控制的家電、語音識別準確率高達98%的翻譯速記産品、會“考試”的機器人……位於安徽省合肥市的科大訊飛,人工智能技術領先全球,成功佔領全球中文語音市場70%的份額。
科大訊飛的創新發展只是一個縮影。黨的十八大以來,長江經濟帶加快由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轉變,在轉型升級中培育新動能,不斷實現發展新躍升。
——經濟中高速增長、總量穩步提升。2016年,長江經濟帶經濟總量佔全國經濟總量超過四成,成為中國經濟重要支撐帶。
——創新引領下産業不斷升級。第三産業撐起長江經濟帶“半壁江山”,技術先進、附加值高的現代工業體系正在形成。
——對外開放不斷深化。隨著上海自貿區改革探索漸趨深入,以上海帶動長江全流域發展、以武漢帶動中游、以重慶帶動上游的雙向開放大格局初步形成。
——綜合立體交通走廊逐步形成。推進航道暢通,長江幹線航道系統治理有序推進;推進樞紐互通,綜合交通網絡建設成效明顯;推進江海聯通,江海直達運輸系統建設穩步推進;推進關檢直通,區域通關一體化成效顯著。
——共享發展、民生持續改善。沿線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持續邁上新臺階,公共服務體系和社會保障體系更加完善。
“長江經濟帶在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發揮了重要示範引領和戰略支撐作用,正在成為落實新發展理念的生動實踐。”國家發展改革委有關負責人説。
新格局點燃新引擎
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升級。展望未來,長江經濟帶將開拓人與自然和諧共處、區域間協調發展、海內外聯動融合的全新格局。
截至今年7月底,沿江省區市共排查出長江幹線非法碼頭1361座,應取締的949座已全部關停。但與此同時,仍面臨部分非法碼頭拆除不徹底容易反彈、生態復綠工作緩慢等問題。
抓保護短期稅收減少,生態支出反倒增加,這是擺在地方幹部面前的現實問題。吳曉華建議,要加快改變以經濟指標評價幹部的慣性思維,加大生態指標考核比重,推動發展理念儘快轉變。
記者從國家發改委了解到,今年年末或明年年初,我國將完成長江經濟帶資源環境承載能力試評價。屆時,在長效機製作用下,長江經濟帶各類開發活動將嚴格限制在資源環境承載能力之內。
區域協同,是瓶頸也是突破口。王一鳴認為,關鍵是做好頂層設計,從生態環境這一最大公約數入手,探索建立橫向生態補償和轉移支付機制,依靠創新體制機制和市場發揮作用,實現沿江省區市共贏發展。
向西連接絲綢之路經濟帶,向東對接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輻射京津冀,勾連廣袤內陸和遼闊海洋,在重大發展戰略勾勒的宏大藍圖中,長江經濟帶正以開放創新的新姿態,支撐起中國經濟新的增長極。
滾滾長江,奔涌向前。展望未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下,長江經濟帶必將走上綠色、生態、永續的發展之路,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寫下濃墨重彩的新篇章。
相關新聞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