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州|黔江|涪陵|渝中|江北|南岸|北碚|渝北|巴南|長壽|江津|合川|永川|南川|綦江|潼南|大足|璧山|銅梁|兩江新區

豐都|墊江|武隆|忠縣|雲陽|奉節|巫山|巫溪|石柱|秀山|酉陽|彭水|城口|榮昌|開州|梁平|大渡口|沙坪壩|九龍坡|萬盛 

首頁>重慶頻道> 專題>正文

秋高氣爽逢降溫 黔江旅遊不降“熱”

2017-11-06 13:13:41 | 來源:華龍網 | 編輯:高爽 | 責編:石麗敏

  近日接連幾場連綿陰雨天氣,氣溫連續走低,但重慶市黔江濯水景區的人氣卻持續高漲,人流量持續增加,市內市外、華東西北、自駕跟團……遊客們三五成群,相繼來到濯水景區,體驗感受“千年濯水,吾心安處”和“上蒼有天眼,人間有良心”的魅力。

【環保視點 綠色康養 圖文摘要】秋高氣爽逢降溫 黔江旅遊不降“熱”

世界第一風雨廊橋全景。 黔江區旅遊局供圖 華龍網發

  秋高氣爽 尋覓詩和遠方

  深秋時節,有“寧可抱香枝上老”的菊香,有“最是橙黃橘綠時”的果味,但最奪人眼球的,還是“萬山紅遍,層林盡染”的秋葉。逃離都市喧鬧,賞秋葉、玩秋葉,沉浸在秋天的懷抱裏,與秋天的紅葉來一場親密的約會。

  連日來,黔江天氣晴好、萬里無雲,不少遊客紛紛走出家門,親近自然和山水,尋覓詩人筆下的詩和遠方,並隨身攜帶相機、手機,記錄下秋天最絢麗的色彩。

  在濯水阿蓬江國家濕地公園的核心部位——濯水景區,“水清岸綠、水草豐盛、白鷺齊飛”,寧靜秀美的阿蓬江,猶如武陵群山之中的一條綠色絲絳,分外秀美,吸引了各地遊客的目光。

  11月2日,一群來自東南亞的境外客人就相約慕名來到美麗的濯水景區,穿越蒲花暗河、遊走于古鎮和廊橋之間,紛紛沉醉在這方山水中,無不被這裡的美食美景所吸引。

  這裡的秋,沒有感傷離別,只有溫情等候。正如黔江區旅遊局相關負責人此前在2017重慶市秋季旅遊産品發佈會上的推介詞一樣:“讓我們一起唱響優美的土家山歌,品味歷史;讓我們一起行走319國道,體驗生態;讓我們一起趣遊芭拉胡、小南海、蒲花暗河,親近自然,感受黔江生態文化旅遊的無窮魅力。以紅葉為媒,與秋風為伴,共譜紅綠輝映的新華章,共創生態旅遊與康養融合發展的新時代。”

【環保視點 綠色康養 圖文摘要】秋高氣爽逢降溫 黔江旅遊不降“熱”

景區內遊人如織。 黔江區旅遊局供圖 華龍網發

  節會聚友 文體旅深度融合

  近日來,黔江旅遊非常“火”,除了常規的團隊遊客和散客紛至遝來外,黔江旅遊及景區景點又被一系列節會賽事活動迅速“圈粉兒”,分外吸睛。

  10月26日至29日,由中國藝術攝影協會主席楊元惺帶隊的攝影采風團來黔,並先後前往芭拉胡、蒲花暗河、濯水古鎮、神龜峽、阿蓬江“一江兩岸”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示範帶、小南海以及土家十三寨等景區景點,開展采風創作,充分宣傳展示黔江獨特的風景和人文。

  在黔期間,攝影大咖們紛紛表示,黔江秋高氣爽,雨後的城市是樹的沉靜和水的空靈。空氣通透,清爽宜人,行走在美麗迷人的黔江秋景裏,青山、綠樹、光影,成了他們最好的構圖。

  10月31日晚間,多彩中華——第二屆少數民族電影展映在濯水古鎮紅軍渡廣場圓滿收官,少數民族電影展映也迎來了第二個年頭,本屆少數民族電影展映參展電影更多,舉辦規模更大,參與人數更廣,少數民族氛圍更加濃郁。

  此外,“第三屆中國跑客節之奔向神秘十三寨跑步競賽活動”、“2017中國山地馬拉松系列賽(重慶黔江站)”也將於11月相繼在黔江舉辦。屆時,來自全國各地的跑客及愛好者將馳騁在黔江優美的景區賽道內,成為一道不可多得的“風景”。

【環保視點 綠色康養 圖文摘要】秋高氣爽逢降溫 黔江旅遊不降“熱”

景區內遊人如織。 黔江區旅遊局供圖 華龍網發

  古色古香 老兵點讚家鄉旅遊

  秋天的黔江,是它最美的時刻。從山腳到山頂,從村頭至村尾,樹上、叢林中到處都是被秋色渲染過的顏色,其中要數紅葉最多。看漫山紅遍,層林盡染……

  夜幕降臨,當夕陽的余暉潑灑到濯水古鎮上時,看著泛紅的枝頭映襯著層疊錯落的徽派建築,再吃上一口熱氣騰騰、香辣脆嫩的黔江雞雜,心底瞬間得到滿足。

  10月31日,記者在濯水古鎮老街小巷內,巧遇了回鄉探親的原黔江籍海軍少將姚文懷先生。此番回到黔江,老先生特意來到濯水景區走走、瞧瞧,一下車就被這裡美麗的風景所吸引,老先生一路走一路看,總覺得看不夠,從老街到沿江步道,從落葉繽紛到隨風搖曳的芭茅草,其興奮之情溢於言變。

  “沒想到這次回家,濯水景區的變化如此之大,可謂是政通人和,老百姓對建設旅遊大區的支持力度也是盛況空前,特別是濯水景區在非遺文化展示、古建築保護等方面都做了大量細緻的工作,作為一個生長于斯的黔江人,我感到驕傲和自豪。”姚文懷動情地告訴記者。

  曲徑通幽,古色古香。當前,正值黔江濯水景區創建國家5A級旅遊景區的關鍵時期,景區各項軟硬體建設不斷完善,不少遊客紛紛慕名而來,親山戲水,尋找內心對自然和寄情山水的皈依。(記者 王思洋 通訊員 通訊員 汪學金 徐偉民)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