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州|黔江|涪陵|渝中|江北|南岸|北碚|渝北|巴南|長壽|江津|合川|永川|南川|綦江|潼南|大足|璧山|銅梁|兩江新區
豐都|墊江|武隆|忠縣|雲陽|奉節|巫山|巫溪|石柱|秀山|酉陽|彭水|城口|榮昌|開州|梁平|大渡口|沙坪壩|九龍坡|萬盛
不愛城市愛鄉野 清華學霸紮根重慶振興鄉村
原標題:【青年有擔當 鄉村振興有希望】 不愛城市愛鄉野 清華學霸紮根重慶振興鄉村
江津區白沙鎮副鎮長張昭源。記者 李裕錕 攝
6年前的一個淩晨,一位大高個出現在村口,肩上背著雙肩包,手裏拎著拉桿箱。山野寂靜無聲,偶爾聽見狗兒吠幾聲,遠處微弱的燈光若隱若現,它們好像並不知道這位“不速之客”的到來。
這位大高個叫張昭源,是剛剛調來的鎮長助理。他不僅個子高,學歷也高,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本科畢業後,還被免試推薦至該校人文學院攻讀碩士。作為學霸,張昭源有點“怪”,他放棄了大城市的工作機會,隻身跑到重慶偏遠貧困鄉村,搞種植,拓展電商,率先發展村級電商服務平臺。6年來,他先後就職3個鄉鎮,跑遍了長壽、巫山所有的貧困村,一心想著帶領村民脫貧。
清華高材生的選擇 不去大城市只去窮鄉村
張昭源到村民家走訪 受訪者供圖 華龍網發
晚上7點,江津區白沙鎮政府6樓,一間靠東頭的小辦公室裏亮起了燈。副鎮長兼復建村“第一書記”張昭源正召集駐村工作隊員羅金亮、張濤、王聰三人,總結一週以來的走訪工作。
例會上,張昭源得知,22歲的村民劉恒偉父親患有精神疾病,家裏失去經濟來源,急於幫忙的他放棄學業,外出打工,卻陷入找不到工作的窘境。駐村工作隊員與劉恒偉交談後,決定先幫他在白沙鎮找個工作,緩解經濟壓力,同時多方聯繫,資助其繼續學習計算機。
像這樣的總結例會,自張昭源擔任“第一書記”以來,召開過37次。例會結束,待人散去,張昭源端起一杯濃茶,伏案思考如何進一步帶領復建村村民脫貧致富。
6年前,張昭源碩士畢業了,北京奧運會優秀志願者、校隊十項全能運動員、全國大學生創業計劃競賽金獎......豐富的社會實踐經歷加上名牌大學名牌專業加持,他本來可以和其他同學一樣,在大城市找一份不錯的工作,拿著外人羨慕的年薪,過著安逸的生活,但他卻做出了一個大膽的決定:“我要到最貧困的鄉村去!”
張昭源老家在河南漯河,從小受焦裕祿精神熏陶,在校期間,他曾多次到基層一線挂職鍛鍊,對基層有深厚的感情。
他不是農村長大的孩子,卻知道,在偏遠貧困的鄉村,最缺的就是他這種有“經濟頭腦”的人。
當到重慶工作的機會擺到張昭源面前時,他沒有猶豫。2011年,他通過定向選調,來到重慶邊遠貧困的巫山縣巫峽鎮工作。“當時很多同學説,你本來可以有個很好的生活條件。我想,還是要活得有點價值。”張昭源説。
斯文學霸的交通工具 騎摩托走遍巫山所有鄉鎮
張昭源到村民家走訪。 受訪者供圖 華龍網發
2011年深秋,接到調任通知那天,張昭源拖著行李,從重慶主城出發,輾轉400多公里,抵達巫峽鎮時已是淩晨時分。“除了下車時壩子上有點燈光外,四週一片漆黑,感覺特別空曠,像要把我吸進去一樣。”張昭源説,從壩子到宿捨得500米路,他走的每一步都特別紮實。
就這樣,這個1米85的大高個來到了巫峽鎮。他把自己交給了這片土地,他的青春和熱血都與這片土地聯繫起來了。
當地人第一次聽説清華大學的高材生來做鎮長助理時,都不敢相信。“一個外地的年輕書生,能有多大能耐?”“河南娃,聽得懂巫山話不喲。”還未正式上崗,張昭源就已聽到了眾多質疑聲。
打消疑慮的最好辦法就是實幹,張昭源二話不説,從最基礎的語言關闖起,沒過多久就能熟練掌握當地方言。在巫峽鎮的兩年,他翻山越嶺,走遍了巫峽鎮的每個村組,走村入戶調研,了解掌握基層一線情況。
張昭源了解村民生活情況。 受訪者供圖 華龍網發
巫峽鎮各鄉村海拔200米到2000米不等,山路崎嶇交通不便,村落分佈遙遠。為了方便下村,張昭源自費購買了一輛摩托車。那會兒工資低,購買摩托車的錢還是離開清華時,學校獎勵他支援西部發的7000元獎學金,那是他唯一的積蓄。
一次,鎮上進行社情民意收集工作,張昭源主動提出前往新路村走訪。新路村距離巫峽鎮68公里,進村的路是用大石頭堆出來的,路面也沒有硬化。道路一邊是懸崖,一邊是峭壁,老司機走在這樣的道路上都需要十分謹慎,對於才學會騎摩托車的張昭源來説,這無疑是一條“天路”。
“一路摔到村子裏,手腳上全是傷口。”張昭源回憶。最難的還不是騎車,整條路上行人很少,摩托車的轟鳴聲響徹山間,摔倒後沉重的呼吸聲清晰可聞,自己的聲響被安靜的大山無限放大,對於從未走過此類道路的張昭源來説,前進的過程讓他膽怯。
晚上7點多鐘,張昭源終於顛簸到了村子。村民看見這個推著摩托、渾身傷口的年輕幹部,佩服得不得了,“路又遠又險,這些年來,很少有幹部敢上來。”
在巫峽鎮的兩年裏,張昭源深入基層,走村入戶,走遍巫山所有鄉鎮,積累了大量經驗。期間,各級機關多次向他拋來“橄欖枝”,均被他拒絕。他説,總要有一批人為了大家而舍小家,既然到了農村,自己就屬於這裡,就要最近距離地與群眾站在一起,為基層、為群眾幹點事情。
經濟學碩士的頭腦 推出村級電子商務品牌
張昭源在辦公室整理文件夾。記者 李裕錕 攝
2013年11月初,張昭源調任到長壽區龍河鎮保合村擔任村支書。當時,保合村正值農村經濟轉型,幹群矛盾比較激烈。一個年輕的外地幹部,能帶好村黨支部班子嗎?當地人議論紛紛。
初到保合村,張昭源騎著摩托車,挨家挨戶走訪,召開村民代表大會,聽取意見,找到問題癥結:村黨支部班子渙散,公信力低。找準原因,張昭源提出,村裏的黨員幹部只要身體條件允許,必須帶頭參加義務勞動。
2014年春夏之交,一場大暴雨致村裏很多老舊房屋垮塌。按當地的老規矩,幹活得有人付錢才行。一到現場,張昭源二話不説,捲起袖子就開始搬柱子。在他帶動下,在場的其他黨員幹部也都加入進來。
此後,村裏“給錢才辦事”的慣例被打破,沒人再説黨員幹部的閒話,幹群關係逐漸改善。
人心齊了,下一個問題是如何做好經濟轉型。保合村區位條件優越,處於長壽區國家級農業園區核心區,當時,村裏90%以上的土地都被流轉承包,種上了柑橘和蔬菜等農作物。但農作物銷路不好,村民收入也不理想。
張昭源利用“經濟頭腦”,抓住電商契機,發展集體經濟,推出重慶第一個村級電子商務品牌“保合農場”。通過農場微信公眾號,消費者可以選購檸檬、土雞蛋、番茄等農産品。公眾號上線僅一個月,粉絲就上千,累計銷售檸檬6000多斤,蔬菜1200多斤,包谷400多斤。
集體經濟逐漸壯大,村容村貌煥然一新,村民們心服口服,不少人更新了對村支書的定義。
去年,張昭源被調到江津區白沙鎮,在新的崗位上,肩上的擔子更重了。到白沙鎮以後,張昭源先後分管經濟和農業,工作崗位離一線遠了一些。“離開了基層群眾,總覺得缺少了點什麼。”他主動要求兼任復建村“第一書記”,成立駐村工作隊,再次來到基層一線。
復建村是白沙鎮離城區最遠的市級貧困村,位於白沙鎮以南約70公里,山多地少,農業産業基礎薄弱,僅有的香菇産業也因産量低,找不到銷路。張昭源實地調研後,聯繫專業技術人員,為香菇種植大戶進行培訓,還幫忙聯繫對接銷售渠道。
去年,30多位參與香菇種植的村民增收均在萬元以上,實現了變“菌”為“金”。今年,當地又成立香菇種植合作社,註冊香菇商標,拓展電商渠道,吸引更多村民種植香菇,就地“淘金”。
這個清華畢業的碩士生,紮根重慶農村6年,他説,到需要他的農村去,結合鄉村振興戰略,用專業的經濟學知識,幫助更多農民脫貧致富,就是他的理想。(記者 黃宇)
相關新聞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