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州|黔江|涪陵|渝中|江北|南岸|北碚|渝北|巴南|長壽|江津|合川|永川|南川|綦江|潼南|大足|璧山|銅梁|兩江新區
豐都|墊江|武隆|忠縣|雲陽|奉節|巫山|巫溪|石柱|秀山|酉陽|彭水|城口|榮昌|開州|梁平|大渡口|沙坪壩|九龍坡|萬盛
重慶雅集用古琴再現古代文人“大雪”時節聚會場景
12月9日,重慶市渝北區,古琴師鄭寶春正在雅集上演奏古琴。作為山城人的鄭寶春在國畫上有很深的造詣,其作品曾被墨西哥大使館所收藏。而這些文化上的感悟與修養都被他融會貫通到了古琴演奏上。新華網 彭博 攝
12月9日,重慶市渝北區,古琴師鄭寶春正在雅集上演奏古琴。據了解,古琴文化在中華文明史中已活躍了超過三千年,古琴是漢民族最早的彈撥樂器。2003年,古琴藝術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第二批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作名錄。2006年,古琴又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新華網 彭博 攝
“獨坐幽篁裏,彈琴復長嘯。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幾百年前,王維的一首《竹裏館》道出了文人生活的美妙意境:隱于野間,撫琴為伴,清妙安詳。而隨著時間的流逝,古琴漸漸由文人手中的玩物,慢慢化身為了中華傳統文化中的一個符號,讓身處現代資訊爆炸社會中的人們,能夠從中得以一窺中華文明文脈的博大精深。9日,在重慶市渝北區,一群文人雅士便乘著“大雪”這個時節聚在了一起,舉辦了一場以古琴演奏為主題的雅集聚會,共同賞析古代文人的休閒方式與古琴的韻律之妙。
據了解,古琴作為中國古老的樂器之一,現代中國以前的人稱之為“琴”。由於清末民國時期許多外國樂器涌入了中國,如鋼琴、小提琴等,為了相互區別,於是人們就改稱它為“古琴”。
古琴的創制很古老,傳説是三皇五帝中的某一位創制了古琴。漢代桓譚《新論·琴道》中記載:神農氏“上觀法于天,下取法于地,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削桐為琴,繩絲為弦,以通神明之德,合天地之和焉。”還有些資料中説是伏羲或舜創制了古琴。
古琴的形制發展定型是在漢代,製作工藝成熟不晚于唐代。當今的傳統斫琴師都是沿用著跟唐代一樣的製作工藝,這複雜的斫琴技藝與古代琴譜裏的記載,也完全一致。遵循傳統工藝斫制一張琴,大約需要一到兩年的時間。傳統斫琴首先要選百年以上的老木料,分紋理,辨陰陽,一百塊木料中方能挑得一塊斫琴良材,然後配以梅花鹿角炮製的鹿角霜、黃魚膘熬的膠、漆樹上割的漆,按照古老且繁複的工藝製作。近百道工序需要分佈在四季,一道道嚴謹操作,方能得到上佳的良琴。
“只要你懂中國文化,就能夠聽懂古琴、學習古琴。古琴的入門門檻不高,進入不算難,但要學得精要卻不易,需要對古代文化、人文歷史等有較深的了解。”作為雅集的召集人,天風古琴院院長、重慶市非物質文化遺産古琴傳承人黃建華在當日的雅集上這樣説道。
在他看來,古琴的聲音同樣也體現了中國的文化,“中國文化強調天地人的有機統一,而古琴的聲音也是天、地、人三合一的,講究天籟之音和聲調的變化。”黃建華一邊講述一邊演示著古琴的音調。他彈了一個空弦説,“這是地的聲音,古琴七弦的跨度在樂器中非常大,就像古人所説的‘地勢坤,厚德載物’”,他又在弦上輕撫了一下,“有地就有天,這種泛音,有如我們平時説的天籟之聲,而天地是相連的,黃河之水天上來。”最後,他撫琴揉按,琴聲遊走低吟,“這是人聲,中國人説話最大的特點,是有聲調。古琴的聲音,是最具中國聲韻特點讓我們特別熟悉親切的聲音”。
在演奏曲目方面,大多數古琴的傳統曲目都比較古老,古人留存下來的琴譜著作極為豐富,共有琴譜約有150多部,記錄了3000多首琴曲。這些曲目基本都是創作于清代之前,如大家熟悉的古琴名曲 《陽春》《白雪》琴譜記載是春秋時期晉國的樂師師曠或齊國的劉涓子所作;《胡笳十八拍》據載為漢末蔡文姬所作;《平沙落雁》據載是宋代毛敏仲所作;《漁樵問答》在明代人編著的琴譜中就被稱之為“古操也”;魏晉名士嵇康以善彈《廣陵散》而著名。另外,在琴譜中記載為漢唐時期創作的曲目比比皆是,琴曲之古老由此可見一斑。
而隨著現代人對古琴文化的逐漸深入理解,許多古琴演奏家亦嘗試著用古琴演奏一些現代或近現代的曲目,這就讓古琴演奏的魅力帶上了更多多元化文化的色澤。(彭博)
相關新聞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