頻道導航_fororder_廣告1
荊楚大地
新聞熱線:027-88153686
長江入湖北第一關的“疫”線守門員戰疫賽道上有一種漢馬版的暖心服務物業小哥騎單車給居民運套餐 100多斤豬肉挂滿車把隔離點內中風老伴得到悉心照顧 七旬老人“實名”視頻致謝婦女節6名一線工作者講述抗疫故事省扶貧攻堅領導小組印發通知要求 力爭做到戰“疫”和戰貧兩不誤武漢:用愛心打通居民服務“最後100米”父親走了 她沿著父親的腳步踏上防疫一線湖北十堰“90後”女輔警創作漫畫為戰友一線戰疫加油湖北省首批穩崗返還5.53億元 惠及企業10.35萬家武漢:三類地點全部實現“床等人”硚口武體方艙醫院“休艙”【戰疫最前線】除了治療新冠肺炎 疫情中的醫護人員還做了這些暖心的事浦發銀行潘衛東:加速數字化轉型 促企業復工復産 保民生服務暢通江夏區方艙醫院首批23名患者治愈出院碧桂園採購10噸防護物資直飛運抵武漢中共湖北省委統戰部向全省統一戰線成員和統戰幹部發出倡議武漢實現核酸檢測日清日結武漢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揮部關於對新冠肺炎治愈出院患者實施康復隔離的通告(第16號)組圖:拿起兒時筆 手繪戰“疫”情湖北省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疫情防控指揮部通告江夏中醫醫院170多名患者治愈出院張定宇妻子為新冠肺炎患者獻血漿兩次病危的新冠肺炎患者治愈出院 專家:中醫藥全程干預效果好致在湖北留學生(中、英、法)武漢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揮部關於嚴格公共場所疫情防控措施的通告(第13號)209名滯留同胞乘國航包機回家武漢開發區城管隊員24小時待命 每小時給道路橋梁量一次“體溫”武漢見證:急難險重有我子弟兵武漢百萬中小學“線上開學” 特殊典禮開啟新學期湖北交投鄂西高速職工用“五穀雜糧”作畫 為武漢加油祈福武漢市衛生健康委關於全民監測體溫的幾個問題的答覆武漢三種方式強化發熱病人排查社區防控:築牢第一防線寂靜的城市 堅守的市民湖北鄖西:54個寶寶在疫情中平安降生轉運首批患者的車輛抵達火神山醫院武漢市定點醫院病床使用情況(統計時間2020年2月3日23:00)一首《武漢伢》傳遍大江南北武漢市定點醫院病床使用情況(統計時間2020年2月2日23:00)湖北加強疫情防控監督工作 對違紀違法者堅決查處武漢市金銀潭醫院20名患者集體出院17個文藝人共譜《武漢伢》《戰書》如確有需要 武漢將申請進一步延長春節假期武漢市中小學從2月10日開始線上開課武漢市金銀潭醫院院長張定宇用漸凍的生命托起信心與希望武漢協和醫院11名醫護人員病毒核酸檢測轉陰湖北將在3天內擴大防護服等醫用物資産能禁行首日 武漢商超供應有保障武漢雷神山醫院開工 12天內交付

堅持農民主體地位 激活內生動力——“切實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專家講習之十

2018-08-30 17:30:30|來源:湖北日報|編輯:蘇喜茹|責編:石麗敏

  講習嘉賓

  吳海濤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工商管理學院副院長、教授

  提 要

  鄉村振興不是坐享其成,等不來、也送不來,要靠廣大農民奮鬥。把政府主導和農民主體有機統一起來,充分尊重農民意願,激發農民內在活力,教育引導廣大農民用自己的辛勤勞動實現鄉村振興。

  ——2018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湖北時強調

  要尊重廣大農民意願,激發廣大農民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激活鄉村振興內生動力,讓廣大農民在鄉村振興中有更多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2018年7月,習近平總書記對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作出重要指示強調

  堅持農民主體地位,形成磅薄之力

  記者: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鄉村振興要堅持農民主體地位,發揮農民主體作用。為什麼要突出“農民主體地位”,而不是以政府為主體推進鄉村振興?農村發展相對滯後,尤其是一些偏遠農村要實現振興難度不小,靠農民這個主體能如期實現嗎?

  吳海濤:農民是鄉村的主人,是決定鄉村前途命運的根本力量,也是鄉村振興的主體。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要充分尊重廣大農民意願,調動廣大農民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把廣大農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化為推動鄉村振興的動力,把維護廣大農民根本利益、促進廣大農民共同富裕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堅持農民主體地位是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觀在鄉村振興戰略中的體現。推進鄉村振興需要政府、市場、社會和農民多方形成合力,各方在其中承擔的任務不同,政府主導頂層設計,市場有效配置資源,社會各界合力幫扶,具體行動需要依靠生於鄉村、長于鄉村、紮根農村的農民。只有堅持農民在鄉村振興中的建設主體、治理主體、受益主體地位,鄉村振興戰略才能行穩致遠。

  儘管當前農村發展相對滯後,但是經濟社會發展的規律告訴我們,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農民群體飽含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是充滿巨大創造力的群體。從時代的發展脈絡看,在中國鄉村改革發展過程中,農民創造了家庭聯産承包責任制、創造了鄉鎮企業、創新了基層組織建設,農民的智慧不斷為頂層設計探索路徑,不斷為解決社會問題提供經驗,不斷推動著中國鄉村社會的改革和發展。

  在一些偏遠鄉村,貧困的成因是複雜的。由於自然條件惡劣、經濟基礎薄弱、公共投入不足等原因,既導致了物質上的貧困,也容易形成精神的貧困、思想的貧困,群眾整體素質和能力偏低,單靠當地農民實現振興難度較大。鄉村振興離不開黨和政府的有效領導與科學規劃,政策扶持也應當把重點放在這樣的地方,但這並不意味著政府要大包大攬、包辦代替,而是要幫助農民找準路子,和農民一起想辦法,因地制宜制定規劃、明確路徑、尋求突破,進而激發廣大農民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

  偏遠農村振興的難度更大,農民求變求富的渴求也更強烈,讓他們看到政府大力扶持的決心,改變面貌的希望,他們會勇敢地、自覺地承擔起鄉村振興的主體責任。因此,偏遠農村、深度貧困地區尤其需要進一步鞏固和強化農民主體地位,著力解決農民政策參與度低、市場主體地位缺失、文化素質較弱等問題,激發鄉村振興的內生動力,形成推進鄉村振興的磅薄之力。

  充分尊重農民意願,激活主體意識

  記者: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鄉村振興要“尊重廣大農民意願”“激發廣大農民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激活鄉村振興內生動力。”“尊重廣大農民意願”有何重要意義?以幹部意願代替百姓意願會出現怎樣的結果?為什麼説“鄉村振興不是坐享其成,等不來、也送不來,要靠廣大農民奮鬥”?

  吳海濤:鄉村振興的根本目的是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農民是鄉村振興的主體。農民長期生活在農村,最了解農村的是農民,農村改革最有發言權的也是農民;農民有著豐富的實踐經驗,對土地的脾氣摸得很準,蘊藏著無窮的智慧和巨大的力量。因此,鄉村振興需要充分尊重廣大農民的意願、維護農民的利益,避免政策出現水土不服的問題。

  一些地方不尊重農民意願,以幹部意願代替農民意願,幹部代替群眾做了主,這種做法無法真實客觀了解農村現實和農民意願,很可能導致決策出現偏差。一旦做出有損群眾利益的決策,搞出與當地實際不符的措施,就得不到群眾的擁護和參與。事實證明,凡是群眾不願意的事情,幹部一頭熱地推進,是得不到廣大農民支持的,結果是“吃力不討好”,損害的還是農民的利益。因此,在實施鄉村振興全過程都應該充分保障農民群眾參與經濟活動的權利,積極為農民群眾提供表達利益訴求的多元化渠道,培養農民群眾的話語表達意識,引導農民群眾參與鄉村振興規劃的制定與推行,而不是地方幹部自己説了算,讓農民成了旁觀者、局外人。

  鄉村振興涉及産業振興、人才振興、文化振興、生態振興、組織振興,是一項系統性工程,需要一個長期建設、久久為功的過程,必須保證人力、物力、財力有機結合,政府、市場、社會和農民有機統一,形成合力。只有讓農民認識到自身“鄉村振興的主人翁”地位,“等、靠、要”的依賴思想和安貧守貧的“認命”心理才會被克服,在政府支持、市場推動和社會關心下,廣大農民的創造力才會被充分激發出來。

  認真傾聽農民聲音,激發奮鬥熱情

  記者:確實,在一些地方的農村工作中,出現了群眾積極性不高,“剃頭挑子一頭熱”“幹部幹、群眾看”的問題,原因何在?如何才能有效地“教育引導廣大農民用自己的辛勤勞動實現鄉村振興”,調動農民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

  吳海濤:以往一些地方農村工作中群眾參與積極性不高,既有不少群眾“等、靠、要”和安貧守貧的原因,但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政府工作和群眾需求脫節,鄉村振興的政策舉措和農民生産生活關聯性不強,幹部沒有幹到點子上,更沒有幹到群眾心坎上。群眾對此不關心、不看好、不信任,更沒有興趣參與其中。

  做農村工作必須以農村的現實發展狀況為根本,必須真正了解農民的真實訴求,了解農村的發展實際。在一些地方,一些幹部對農村的認識不深,甚至停留在想像上。決策前缺乏全面深入地調查研究,抓不住問題實質,不僅容易出現“剃頭挑子一頭熱”“幹部幹、群眾看”的現象,更可能導致“要面子不要裏子”、“鋪攤子”變成“爛攤子”而招致民怨。

  調動農民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要傾聽農民的聲音、尊重農民的意願。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政策好不好,要看鄉親們是哭還是笑。鄉村振興的目的是讓農民群眾有更多獲得感、幸福感,就要準確把握農民的所思、所想、所盼。當年,老一輩改革家萬里同志在安徽農村,看到“農民沒褲子穿,孩子都藏在地鍋裏取暖,臨近年關,卻為沒有一兩白麵,吃不上餃子而滿臉愁容……”他不僅馬上命令農業部門開倉放糧,給每戶農民5斤面過年,而且成為最早把老百姓臉上的菜色和愁容轉變成改革決策的闖將之一。改革開放初期,我們需要有根據群眾所思所盼推動改革的政治膽識;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我們也要有尊重農民意願、順應群眾期盼的思想自覺、行動自覺。通過政府決策與農民期盼精準對接,喚醒農民的角色意識、自主意識,讓廣大農民對鄉村振興有認同感、歸屬感和責任感,形成政府主導和農民主體有機統一。

  激活鄉村振興的內生動力,也要堅持扶貧與扶志扶智緊密結合。一方面,要充分發揮農村基層黨支部的戰鬥堡壘作用、黨員先鋒模範作用,培養一支“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新時代“三農”工作隊伍,團結帶動廣大農民樹立“幸福不會從天降,好日子是幹出來的”志氣志向,靠自己的辛勤勞動創造美好生活,變“要我致富”為“我要致富”;另一方面要變“輸血”為“造血”,加強農民知識輔導和技能培訓,開拓眼界、啟發思維,提高廣大農民實現鄉村振興的信心和能力。(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李思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