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循鄉村發展規律走因地制宜彰顯特色之路——“切實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專家講習之十一
提 要
要聚焦産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著力推進鄉村産業振興、人才振興、文化振興、生態振興、組織振興,加快構建現代農業産業體系、生産體系、經營體系。
——2018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湖北時強調
要堅持以實幹促振興,遵循鄉村發展規律,規劃先行,分類推進,加大投入,紮實苦幹,推動鄉村振興不斷取得新成效。
——2018年7月,習近平總書記對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作出重要指示強調
講習嘉賓
陳池波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鄉村振興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鄉村振興必須遵循鄉村發展的客觀規律
記者:習近平總書記2018年7月對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作出重要指示強調:“遵循鄉村發展規律,規劃先行,分類推進,加大投入,紮實苦幹,推動鄉村振興不斷取得新成效。”科學規劃在推進鄉村振興戰略中有何重要意義?在實施鄉村振興過程中需要遵循哪些規律?
陳池波:鄉村振興,規劃先行。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必須做好頂層設計,堅持科學規劃為先導,制定科學、系統的規劃,為鄉村振興打下堅實的基礎,明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基礎條件、重點任務、階段目標、行動方案,繪製鄉村振興的願景和藍圖,為鄉村振興引路導航。
經濟社會發展遵循從低級到高級、從無序到有序的演進規律,鄉村振興也要循序漸進,遵循鄉村發展的一些客觀規律。
一是要遵循城鄉發展規律。鄉村振興是順應城鄉發展規律的戰略抉擇。中國的城鄉關係經歷著從二元到一元、從割裂到融合的演進過程。事實上,發達國家在推進城鎮化的進程中,也意識到鄉村不能衰落。現階段,我國城鄉二元結構尚未完全破解,城鄉發展不平衡問題仍然突出。破解這一難題的關鍵在於把握城鄉發展規律,走城鄉融合發展之路。通過體制機制創新,逐步建立城鄉融合、城鄉一體、互促共進的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引導城鎮資本、技術、人才、信息等要素向鄉村合理流動,促進城鎮和鄉村聯動改革、協調發展。
二是要遵循産業發展規律。鄉村振興,産業興旺是重點。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的鄉村振興20字總要求中,擺在首位的就是産業興旺。鄉村産業發展要依託資源稟賦,要遵循市場規律來挖掘産業價值。當前我國農産品供給數量和品質不平衡,農業品質發展不充分的矛盾以及農業生産規模與效益不平衡,農業效益實現不充分的矛盾表現突出,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增強農業發展動能、實現農業提質增效勢在必行。要加快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促進農村一二三産業融合發展,特別是培育新産業新業態,充分挖掘鄉村産業功能和價值。
三是要遵循生態發展規律。良好的生態環境是鄉村最大優勢和寶貴財富。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産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産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必須遵循生態發展規律,尊重自然、保護自然、順應自然。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守住生態底線,以綠色發展引領鄉村振興。
鄉村振興應各美其美,不能搞“一刀切”
記者:城鎮化進程中,曾出現“一刀切”“千城一面”的問題,致使一些城市失去了歷史記憶、文化脈絡和個性特色。鄉村振興如果搞一刀切會不會出現喪失特色、“水土不服”的問題?一方面要進行統一規劃、統一推進的總體部署,一方面要因地制宜、彰顯特色,如何處理好這兩者之間的關係?
陳池波:我國幅員遼闊,生態多樣,鄉村間發展水準不一,資源稟賦存在較大差異,農民期盼也有所不同,既有共性問題,也有個性需求,不能指望“一個方子治百病”,不能按照一個模式齊步走。鄉村振興要結合地方實際,尊重客觀規律,注重區域特色,各美其美,不盲目跟風,避免陷入“千篇一律”的同質化誤區,丟失了鄉村韻味。
統一規劃、統一推進的總體部署與因地制宜、彰顯特色並不矛盾,關鍵在於處理好它們之間的關係。從統一規劃的角度看,2018年中央一號文件確定了鄉村振興戰略的四梁八柱,國家發佈 《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對鄉村振興戰略進行了統一規劃和全面部署。可以説,鄉村振興的制度框架和政策體系正在逐步形成。地方政府應當在對農情鄉情充分調研的基礎上進行整體設計,科學把握鄉村的差異性和發展走勢分化特徵,找準自身特色與優勢,制定與地方特色相適應的振興規劃,突出特色、分類施策。同時,加強各類規劃的統籌管理和系統銜接,形成城鄉融合、區域一體、多規合一的規劃體系。
從實踐的角度看,要切實貫徹因地制宜的原則,準確把握地域特色、民俗風情、文化傳承和歷史脈絡,既充分借鑒成功經驗又不拘泥於此,總結成效顯著的發展模式,提煉出鄉村振興的共性規律,概括出多樣化的鄉村振興路徑,走各具特色的鄉村振興之路。對於經濟比較發達、區位優勢明顯的鄉村,可優先發展休閒農業、民宿經濟等産業,推進城鎮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向農村延伸。對於歷史文化資源豐富的村莊,要統籌兼顧保護與開發,可優先發展文化旅遊、鄉村旅遊等産業。對生存條件惡劣、生態環境脆弱的村莊,應考慮根據村莊發展實際另做謀劃,確實需要遷建的做好搬遷重建工作。
鄉村振興不是城鎮化的翻版,大拆大建的模式行不通
記者:以往一説抓戰略、搞建設,一些人想到的就是大拆大建,鄉村振興能不能沿用這種思維?鄉村振興,産業興旺是重點,怎麼樣才能做到既發展産業又“為老百姓留住鳥語花香田園風光”?
陳池波:現在鄉村振興的動員令已讓各地積極行動起來,但在少數地方也出現了大拆大建的苗頭,熱衷於搞鄉村景觀城市化,簡單化地趕農民上樓,一味追求表面形式上的靚麗,外觀上的整齊,這種急於求成、只求短期見效的誤區必須避免。鄉村振興不是城鎮化的翻版,必須牢牢把握“看得見山,望得見水,記得住鄉愁”這一理念,吸取過去毀林開荒、圍湖種田、砍樹煉鋼、填湖建房的深刻教訓,注重村落的自然特色和人文特色的保留,防止貪大求洋、大拆大建。
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鄉村不再是單一從事農業生産的地方,鄉村的優良環境、青山綠水和良好生態為人們的養生養老、創業創新和生活居住提供了更多選擇空間,鄉村的經濟價值、社會價值、文化價值和生態價值日益凸顯。然而在我國農業轉型發展的進程中,由於化肥、農藥和農膜等投入品的過量使用,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率偏低,農業面源污染不斷加重等問題,導致農村生態環境亮起了“紅燈”。産業興旺是鄉村振興的重點,生態宜居是鄉村振興的關鍵。産業興旺與生態宜居這兩個目標,相互依託、互為補充,關鍵在於處理好産業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的關係。我認為,要實現既發展産業又“為老百姓留住鳥語花香田園風光”,重點應抓好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推進農業綠色發展。加強農業綠色生態技術研發與應用,推進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有機肥替代化肥、廢棄農膜回收、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等農業綠色發展行動,實現投入品減量化、生産清潔化、廢棄物資源化,以綠色發展理念引領現代農業發展。
第二,拓展農業多種功能,促進生態經濟良性循環。進一步拓展農業文化、生態等多種功能,充分挖掘富有特色的鄉村文化和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好古村落、古建築、民族村寨,突出村莊的生態涵養功能。有條件的地區可以發展生態旅遊、休閒農業、健康養生等新産業新業態,拓寬農業産業鏈和價值鏈,提供更多更好的綠色生態産品和服務,促進生態和經濟良性循環,將鄉村生態優勢轉化為發展生態經濟的優勢。
第三,加強農村環境治理,改善鄉村人居環境。加大鄉村人居環境改善投入,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加快水污染防治,加強農業面源污染防治,繼續實施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深入推進農村“廁所革命”,完善農村生活基礎設施。
總之,鄉村生態環境好了,田園風光、湖光山色、鳥語花香就會常駐鄉間,散發持久的魅力;農業就會真正成為有奔頭的産業,鄉村成為人們心心唸唸、魂牽夢繞的美麗家園。(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李思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