護得兩岸翠綠收穫百里春光——襄陽漢江兩岸造林綠化見聞
圖為:宜城市楚都公園。(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陳勇 通訊員 王虎 攝)
煙波渺渺,群鳥翔集。秋冬時節,漫步漢江襄陽段,一抬頭、一遠眺,就與美不期而遇。
11月20日,襄陽漢江濕地公園管理處帶來一個好消息——今年候鳥遷徙季,當地不但又迎來有“鳥類大熊貓”之稱的中華秋沙鴨,還發現了北紅尾鴝等4種之前沒有記錄過的候鳥。
生態這邊好,候鳥樂安家。
也許,這群大自然的精靈是在用自己的行動,為近年來林業部門實施綠滿荊楚、精準滅荒、國家儲備林、長江防護林、天然林保護等重大林業生態修復和資源保護工程點讚。
漢江沿岸謀劃綠色大計
為國儲材,為民儲財
最近,襄陽市襄城區林業局紀檢組長曾繁海每次來到余家湖街道辦事處曹灣村,總要上沿江的國家儲備林示範基地看看。
國家儲備林,是在自然條件適宜地區,通過人工林集約栽培、現有林改培、撫育及補植補造等措施,營造和培育的工業原料林、鄉土樹種、珍稀樹種、大徑級用材林等多功能森林,是精準提升森林品質的重要工程,對國家木材安全和生態安全意義重大。
襄陽市人工林比重大,近些年生態功能退化、病蟲害多發頻發問題比較突出。為綜合提升森林生態、社會和經濟效益,襄陽市規劃沿漢江生態經濟帶和鄂北宜林山地營造國家儲備林69萬畝,總投資70億元。2018年2月,該項目正式納入財政部第四批PPP示範項目庫,一期項目規劃營造國家儲備林7.4萬畝,建設投資4.2億元。
襄陽市林業局天保中心副主任馬應華介紹,項目多在沿江鄉鎮、村的集體林地實施,樹種既可選取樟樹、三角楓、泡桐、杉木等用材樹種,也可選取其他景觀樹種和經濟樹種。按照森林生態系統的構成要素開展項目建設,既能為漢江築牢生態屏障,為國家儲備充足的木材資源,更是為老百姓建造綠色銀行。以當地林地産出能力計算,每畝儲備林平均産值450元,30年培育週期可實現産值13500元左右,將為村集體帶來一筆可觀收入。
曹灣村的2700多畝臨江山地正在項目實施範圍內,由市林投公司投資,已引進專業綠化公司,完成造林任務。下一步,曹灣村將充分利用資源優勢,發展林下經濟,提高林地經濟效益。
栽下一片綠,收穫滿桶金,也扮靚一座城。
按照當地規劃,襄陽市將推進茨河儲備林區、仙人渡儲備林區、漢江植物園、魚梁洲儲備林區、長壽島濕地公園等七大功能區建設,拓展林業産業,逐步打造以北段森林水岸、中段城郊休閒、南段田園觀光三大主題為重點的漢江生態風光帶。
圖為:黃臀鵯。
圖為:北紅尾鴝。 襄陽漢江濕地公園今年迎來的“新客”。
生態洼地崛起産業高地
沙灘造林,借綠生金
漢江流經襄陽190多公里,由老河口市入境,經谷城縣、襄陽市區,最後經宜城市出境。
今天的老河口,當地人最引以為豪的是精心打造多年的百里漢江水果走廊。上世紀90年代以來,當地在漢江兩岸因地制宜發展果樹和速生林,累計發展優質高效經濟林12.3萬畝,年産漢水梨、大仙桃16萬噸,成為湖北省8個優勢農産品板塊基地縣市、全國44個水果種植重點縣市。
老河口春雨苗木專業合作社負責人姚鳳君説,他們最初種植經濟林,其實是為了應對惡劣的生態環境。
老河口位於丹江口大壩下游,歷史上由於漢江改道和上世紀60年代丹江口水庫截流,在漢江沿岸形成大片沙化土地。過去,沙區是老河口市最貧困、生存條件最差的地方,“出門沙迷眼,進門一身灰”“住著茅草房,吃著救濟糧,用錢找銀行”。2003年,老河口市被批准為全國防沙治沙綜合示範區,明確以治沙産業發展為主攻方向,以高效經濟林為主、速生林為輔,立體種養結合,合理佈局,宜林則林,宜果則果,實施産業帶生態發展戰略。
沙區生態和經濟發展開始發生質的飛躍。2017年,沙區農業總産值4.8億元,人均增收3877元,森林覆蓋率增長5個百分點。昔日十年九不收的“沙窩子”,已初步變成綠樹掩映、瓜果遍地、道路暢通、樓房林立、殷實富裕的新農村。老河口市林業局被人社部、全國綠化委員會、國家林業和草原局授予“全國防沙治沙先進集體”。
有經濟效益的生態修復工程,老百姓才更接受,才會長久。谷城縣林業局局長帥德陽同樣深有感觸。
2008年以來,谷城被列入全國100個油茶發展試點縣,全縣上下搶抓機遇,發揮林地優勢,培育龍頭企業,採取“合作社+基地+農戶”合作模式造林,油茶基地總面積達到18萬畝。2017年,谷城縣産茶籽12531噸、茶油2187噸,實現産值13127萬元。
為了山區百姓的小康夢
進軍荒山,重塑生態
剛剛入冬,襄陽市林業部門一片忙碌,組織精準滅荒現場培訓,調運今冬明春所用苗木,建設保障性苗圃,幹勁十足。
襄陽市林業局局長張文斌説,2018年8月,襄陽市印發《漢江兩岸造林綠化工作方案》,明確根據造林地性質和區位,統籌國家儲備林、沙化土地治理、精準滅荒、長江防護林和天然林保護工程等項目資金,推進漢江兩岸造林綠化。漢江兩岸第一山脊線以內區域的宜林荒山優先實施精準滅荒,著力解決漢江兩岸綠化缺株斷帶、森林生態功能脆弱等問題。
記者在襄陽市襄城區余家湖辦事處涂溝村平頂山西坡現場看到,通過滅荒造林,生態效益已初見端倪。
平頂山西坡屬於集體林地,也是當地的祖墳山,村民祭祖經常引發火災。還有村民私自在山腳上毀林種菜,令護林員和村幹部頭疼不已。涂溝村靠近襄州城區,年輕人外出務工較多,每年春節回家,也抱怨村裏的生態環境差,沒什麼休閒場所。
2018年,平頂山西坡200畝荒山被納入精準滅荒工程。余家湖辦事處爭取財政資金投入,撬動社會資本參與,引進專業化公司造林,修建引水蓄水管網,根據地勢海拔、土層厚薄、土壤成分,科學確定種植樹種。在山頂土層貧瘠、石漠化嚴重、不容易保墑的地方,種植耐乾旱的刺槐、側柏,將山體上部打造成防護林;在山體中部栽植女貞、銀杏,將山腰打造成經濟林;在山體下部栽植欒樹、三角楓、香樟、桂花、冬青,打造觀光休閒的景觀林,同時計劃修建步道、坐凳、觀賞廊架、休憩木亭、親水準臺、木棧橋、停車場等設施,發展鄉村旅遊。
涂溝村老支書王玉華高興地説,村民期盼改善生態環境的心願有望實現了。
襄陽市林業局造林科科長吳金橋介紹,2018年以來,襄陽市已劃撥專項資金500萬元,打造漢江沿岸生態治理示範工程,已在漢江沿岸完成造林5000多畝。
圖為:林農喜摘油茶果。
記者手記
加減並舉,保護開發共贏
説起保護生態,人們最先想到的是防治污染,以“禁”“限”“減”為主。
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産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産力。襄陽等地的實踐告訴我們,在做治污“減法”的同時,要做好林業“加法”,實現生態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共贏。
森林是“地球之肺”,濕地是“地球之腎”。通過植樹造林、恢復濕地、治理荒漠,相當於為地球開出“清肺、強腎、防癌”三劑藥方,增加生態容量,提高其“免疫力”。
林業産業是“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的重要載體。發展特色經濟林、花卉苗木基地、生態旅遊、森林康養等林業産業,不但對生態環境而言,是妥妥的“正能量”,且涵蓋範圍廣、産業鏈條長、就業容量大,是“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最佳詮釋,對促進經濟發展、推進脫貧攻堅意義重大。(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汪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