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個村“抱團飛地”種香菇 陽新王英鎮巧破産業困局
冬雨淅瀝,寒意漸起。
陽新王英鎮新街村仙島湖食用菌種植基地,新街村支書馮方鋒如往常一樣來到香菇大棚,看著菌棒陸續抽出圓圓的菇芽,他滿臉喜色:“這樣的溫度下,香菇長得更緊實。”
種植香菇,是王英鎮27個村抱團發展的扶貧産業。2018年以來,王英鎮打破地域限制,整合27個村扶貧産業資金,成立合作聯社、建基地,採取“抱團飛地”的模式種植香菇,引進專業公司管理,助推扶貧産業加速跑。
“抱團”種菇
新街村群山環繞,一塊難得的河灘平地上,420個食用菌大棚連綿起伏,這裡就是仙島湖食用菌基地。“已收兩茬香菇,到2019年4月,還能收兩茬,一個菌棒能賺8元。”兼任合作聯社副理事長的馮方鋒説。
浩渺的仙島湖位於王英鎮,大大小小1002個島嶼,是省級飲用水源保護地。王英鎮29個村,有20個村交通不便,土地稀缺。在嚴格的環護政策下,村集體産業發展受到一定限制。如何發展扶貧産業?王英鎮黨委班子頗費思量。
王英鎮黨委反復研究,決定發展香菇産業。“新問題又來了。單家獨戶搞不行,以村為單位種植成本高,難以形成産業規模化效益,抗市場風險能力也低。”王英鎮黨委副書記楊智説。
如何破局?赴浙江麗水考察後,他們決定由鎮裏牽頭,整合27個村扶貧産業資金800多萬元,集中在地勢平坦、交通便利的新街村建産業基地,成立合作聯社,以“抱團飛地”的模式發展香菇産業。如此一來,可實現“數量規模化、管理精細化、支撐多元化、風險可控化。”
方向一定,加速推進。經民主推薦,選舉9名村支書任合作社理事會、監事會成員,3個月完成土地流轉、基地建設,2018年9月中旬菌棒進棚。
走在基地內,菇香悠悠。基地佔地86畝,規模100萬棒,年産新鮮香菇750噸,冷庫、烘乾房、宿舍、食堂、辦公區、分撿廠房一應俱全。
效益初顯
一大早,郭定鋒就不停地在大棚裏穿梭。“要嚴格控制溫度和濕度,才能長出高品質香菇。”郭定鋒是武漢歲豐農業的技術員,他和兩名同事長駐基地,負責技術指導。
合作社與武漢歲豐農業簽訂生産、管理和銷售合同,實行企業化管理,提高效益。基地日均用工80多人,貧困戶優先,按量計酬,每月評選優秀員工,發效益獎、增産獎。貧困戶彭珍連因採摘量最多,10月份收入3670元。
基地生産完全與市場接軌,香菇價高時生産香菇,香菇價走低時,通過調整大棚的溫度和濕度生産花菇。歲豐農業負責人李泉水説,嚴把品質關,儘量讓菌棒在低溫條件下出菇,雖生長緩慢,但菌帽緊實、口感好、品質高,市場供不應求。“基地12萬菌棒已出鮮菇9.2萬斤,每個菌棒的全部成本在5元左右。完全達産後,成本還將降低。”
不到半年,成效初顯。“産業帶動27個村600余戶貧困戶年均增收1500元,願來打工的另有務工收入。”李泉水説,每個村至少挑選一名有勞動能力、肯吃苦的村民來基地學技術,然後帶動本村村民在家種植,合作社提供菌棒,並以保底價收購香菇。
合作社註冊“仙島湖小仙菇”商標,引入湖北恒旅公司對産品進行策劃包裝,打造旅遊産品,還將建設旅遊産品展示中心,推出針對不同消費人群的産品。
楊智説,將依託仙島湖生態旅遊景區輻射帶動效應,實現“合作社+龍頭企業+貧困戶+旅遊商品”的産業格局,延伸産業鏈,不斷提升香菇産業附加值。(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趙志剛 通訊員 程應平 李多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