頻道導航_fororder_廣告1
荊楚大地
新聞熱線:027-88153686
長江入湖北第一關的“疫”線守門員戰疫賽道上有一種漢馬版的暖心服務物業小哥騎單車給居民運套餐 100多斤豬肉挂滿車把隔離點內中風老伴得到悉心照顧 七旬老人“實名”視頻致謝婦女節6名一線工作者講述抗疫故事省扶貧攻堅領導小組印發通知要求 力爭做到戰“疫”和戰貧兩不誤武漢:用愛心打通居民服務“最後100米”父親走了 她沿著父親的腳步踏上防疫一線湖北十堰“90後”女輔警創作漫畫為戰友一線戰疫加油湖北省首批穩崗返還5.53億元 惠及企業10.35萬家武漢:三類地點全部實現“床等人”硚口武體方艙醫院“休艙”【戰疫最前線】除了治療新冠肺炎 疫情中的醫護人員還做了這些暖心的事浦發銀行潘衛東:加速數字化轉型 促企業復工復産 保民生服務暢通江夏區方艙醫院首批23名患者治愈出院碧桂園採購10噸防護物資直飛運抵武漢中共湖北省委統戰部向全省統一戰線成員和統戰幹部發出倡議武漢實現核酸檢測日清日結武漢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揮部關於對新冠肺炎治愈出院患者實施康復隔離的通告(第16號)組圖:拿起兒時筆 手繪戰“疫”情湖北省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疫情防控指揮部通告江夏中醫醫院170多名患者治愈出院張定宇妻子為新冠肺炎患者獻血漿兩次病危的新冠肺炎患者治愈出院 專家:中醫藥全程干預效果好致在湖北留學生(中、英、法)武漢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揮部關於嚴格公共場所疫情防控措施的通告(第13號)209名滯留同胞乘國航包機回家武漢開發區城管隊員24小時待命 每小時給道路橋梁量一次“體溫”武漢見證:急難險重有我子弟兵武漢百萬中小學“線上開學” 特殊典禮開啟新學期湖北交投鄂西高速職工用“五穀雜糧”作畫 為武漢加油祈福武漢市衛生健康委關於全民監測體溫的幾個問題的答覆武漢三種方式強化發熱病人排查社區防控:築牢第一防線寂靜的城市 堅守的市民湖北鄖西:54個寶寶在疫情中平安降生轉運首批患者的車輛抵達火神山醫院武漢市定點醫院病床使用情況(統計時間2020年2月3日23:00)一首《武漢伢》傳遍大江南北武漢市定點醫院病床使用情況(統計時間2020年2月2日23:00)湖北加強疫情防控監督工作 對違紀違法者堅決查處武漢市金銀潭醫院20名患者集體出院17個文藝人共譜《武漢伢》《戰書》如確有需要 武漢將申請進一步延長春節假期武漢市中小學從2月10日開始線上開課武漢市金銀潭醫院院長張定宇用漸凍的生命托起信心與希望武漢協和醫院11名醫護人員病毒核酸檢測轉陰湖北將在3天內擴大防護服等醫用物資産能禁行首日 武漢商超供應有保障武漢雷神山醫院開工 12天內交付

麻城孝感鄉文化園妙手打造“城市客廳”

2018-12-06 10:25:14|來源:長江日報|編輯:蘇喜茹|責編:石麗敏

  原標題:麻城孝感鄉文化園妙手打造“城市客廳” 帶你穿越“湖廣填川”,成為千百萬移民後裔尋根訪祖的“精神家園”

麻城孝感鄉文化園妙手打造“城市客廳”

孝感鄉文化園內,亭臺樓閣雕梁畫棟,處處呈現園林之美、建築之美 長江日報記者苗劍 攝

  11月27日,由湖北省文化和旅遊廳主辦、長江文旅研究院承辦的“改革開放40年·湖北旅遊新發現”系列采風活動來到麻城,甫一探訪開園僅3年、新晉國家4A級旅遊景區的孝感鄉文化園,便感到震撼。

  一座園,不僅體現了現代麻城人妙手打造城市旅遊新地標的創舉,更復活了一段塵封的歷史,成為千百萬移民後裔尋根訪祖的“精神家園”。

  一座園,復活了一段塵封歷史

  “問君祖籍在何方,湖廣麻城孝感鄉”“麻城是我家,夢裏都要回老家”。這一句句在川渝大地廣為流傳的口頭語,包涵的是一段壯烈的古代中國移民史。

  “麻城孝感鄉”為何是川渝民眾口口相傳的祖籍地?正史記載不多。本世紀初,經川渝鄂三地包括麻城本土專家學者的不懈努力,遠去的歷史漸被還原。

  明清兩朝,由於躲避戰亂、行政調控、逃避賦稅、貧困逃荒等原因,全國出現了人口大遷徙,尤其以“麻城孝感鄉”為中心的湖廣地區,連綿不斷地向川渝移民,形成“湖廣填四川,麻城佔一半”的空前局面。經過兩次、歷時400多年的移民運動,麻城古孝感鄉因戶口消耗,明成化八年(1472年)被併入仙居鄉,孝感鄉從此在版圖上消失。

  但這並沒影響“麻城孝感鄉”成為移民後裔揮之不去的鄉愁。為便於後裔前來尋根問祖,2015年孝感鄉文化園應運而生。

  園區位於麻城市區中心,佔地1246畝,總投資12億元,以移民文化為主、科舉文化為輔、孝善文化為魂,採用鄂東明清時期建築風格,形成“一環一樓一街三軸五區十景”佈局。主軸百鳥歸巢祭祀廣場、祭祖大殿、譜堂、麻城移民博物館、遠瞻亭、思鄉臺等十幾個倣古建築組成一幅恢弘的畫卷。

  孝感鄉文化園開園以來已經舉辦了兩次祭祀活動,使這種傳統得到延續。2016年祭祀大典時,來自川渝陜豫雲貴鄂等地的麻城移民後裔代表齊聚祭祀廣場祭拜先祖,重接根源,場面壯觀。

  采風團一行有幸領略了一場“精華版”的祭祀活動。祭祖大殿六門同開,男女禮生身著古代服冠。禮樂聲中,嘉賓依次敬獻高香,跪拜先祖牌位。一隊盛裝少女一步一趨,依序向先祖獻五穀、供鮮果、奉肴饌、酹奠酒。隨後,全場恭聽司儀拜讀祭文。正所謂:恭行大禮,緬懷先祖;煌煌大典,成風化人。

  現代的藝術精品,將來的文化遺産

  孝感鄉文化園不僅是麻城人挖掘傳承“千年古縣”文化精華的體現,也是大型公益休閒創意園區的佳作。千畝閬園內林木扶疏,亭臺樓閣雕梁畫棟,處處呈現園林之美、建築之美。

  園區建築採用鄂東明清時期風格,以木結構倣古建築為主,主建築祭祖大殿、進士堂、孝善樓均採用全木榫卯結構,不用一顆釘子。

  造價4000萬元的祭祖大殿,為七開間重檐歇山大殿,殿內主立柱直徑1米,柱長18米。進士堂為五間三進深大殿,四週帶廊,殿內頂部以藻井裝飾鬥拱承托,屬宮式建築。孝善樓為多角外三內五多檐閣樓,共五層,下設2層月臺。樓內主立柱直徑0.8米,柱長32米,由近10萬個構件組成,是文化園第一樓,如今成為麻城市地標建築。

  譜堂、麻城移民博物館更是具有濃郁的麻城古建築地方特色:中間大門採用特有的向內縮進式牌坊門,山墻採用龍身鳳尾的滾龍脊。專家稱,火鳳凰立於墻頭,整體建築樣式如今全國並不多見。

  采風團遊園時,看到還有建築圍上防護網在施工,一問才知,這是在故宮博物院專家指導下,分段施行古法彩繪。據了解,園區彩繪主要為蘇式彩繪和旋子彩繪,完全按照古法施工,共有掂砍、撕縫、下竹釘、使麻、壓麻灰、油漆等共計20道工序,有些工序完成後得徹底晾幹才能進行下一道工序,稍有趕工就會影響品質,一般需半年以上才能完工。

  開發模式引400多個縣市來取經

  鄉文化園如何僅靠政府提供的3000萬元啟動資金,撬動12億項目投資?如何在短短3年內摘得4A,斬獲“國家楹聯文化景區”“文化魅力旅遊景區”殊榮?如何敢於早早“去門票經濟”,成為市民抬腳就能來的“城市客廳”?其創新的融資開發模式,吸引了全國26個省、400多個縣市前來學習。

  據悉,當年籌建之初僅只一個概念,規劃剛啟動,沒有資金整體拆遷,土地尚未落實,找銀行貸款沒有抵押物;嘗試公共私營合作又無規劃圖紙,無人願意墊資代建。項目運營團隊負責人姜國權(現任麻城市旅遊局局長)帶隊四處考查,找不到借鑒的成功案例。

  如何突破瓶頸?運營團隊大膽提出將園區項目概念、政府批文及授權、土地開發及項目增值,打包向社會抵押融資;待項目做成後,土地形成溢價,政府再優先回購優先還款,並將增值部分與融資利息掛鉤,激勵民間資本投資。

  2012年底,項目一期工程代建和土地開發權成功拍賣,以7億元成交。代建方選擇具有專業(古建、景觀、道路、還建房等)一級資質的施工單位。項目實行部分委託,只委託施工代建權,規劃、決策、投資權掌握在項目運營團隊手中,確保工程品質、建設品位、成本控制。

  2014年8月,園區大環境成型,運營團隊又通過招拍挂,引入5億元民間資本開建二期麻城文化小鎮。這是一個具備“吃住行遊購娛體”七要素的三層倣古街式文旅商綜合體,含一條孝善文化軸線、一批百家姓祠堂、一個百家姓舞臺,一片百家姓街區。

  姜國權告訴長江日報記者,回顧文化園的開發實踐,有兩點啟示:一是項目啟動之初從實際出發,探索創新出一種“公共私營融資合作”模式。外界評價這比國家發改委2015年公開推介首批PPP項目,要早3年。二是堅持文旅多業態融合,持續注入泛旅遊觀念,形成文旅商多業態融合,終成如今的“川渝老家、市民樂園、文化窗口、藝術殿堂、城市客廳”。(長江日報記者陸濤 涂為)

  大咖説旅遊

  武漢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羅積勇:孝感鄉文化園在硬體打造上力求其精,在軟體開拓上力求其深,用移民和先賢篳路藍縷、忠勇孝悌、同舟共濟、感天動地的精神教化後人,成就了具有全國影響的文旅景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