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代國産骨科手術機器人湖北首秀 “指哪打哪”快準穩
原標題:第三代國産骨科手術機器人 湖北首秀“指哪打哪”快準穩 誤差小于0.8毫米
未來已來,將至已至。二維影像掃描圖像被傳輸至骨科手術機器人系統,醫生在主控螢幕上依據合成圖像設計好釘道,在導航下,機械臂將手術工具定位到手術位置,確認無誤後安放成功。22日,第三代國産骨科手術機器人“天璣”在武漢市第四醫院完成首秀,輔助醫生完成股骨頸骨折中空釘內固定手術。記者了解到,這也是湖北省首臺骨科手術機器人,武漢市第四醫院副院長王俊文教授表示,“它的出現,標誌著醫院骨科手術邁入智慧化、精準化、微創化時代”。
機器人精準定位
誤差達到亞毫米級
22日下午,形似“獨臂俠”的天璣骨科手術機器人成為手術團隊中的獨特一員。患者吳女士幾天前不慎摔傷,導致左側股骨頸骨折,需要手術復位固定,經術前評估,該院骨科專家團隊決定採用機器人輔助醫生手術。
手術現場,醫生先用透視機對患者進行二維影像掃描,圖像被同步傳輸至骨科手術機器人“大腦”系統。醫生在主控螢幕上依據合成的圖像,設計好三枚釘子的釘道,在光學跟蹤系統的導航下,機械臂將手術工具精確定位到手術位置,一次性安放成功。
“打釘子像射擊手打靶,任何人也不能保證次次正中靶心。”主刀醫生創傷骨科陳明教授介紹,股骨頸骨折內固定的手術屬於常規手術,難度不大,但是傳統手術依靠醫生徒手操作,醫生的熟練程度、身體狀態都可能導致打進去的螺釘並不在規劃位置。骨科手術機器人的優勢正是精準和穩定,可以讓實際與規劃的誤差小于0.8mm,“指哪打哪,正中靶心,堪稱完美!”
“獨臂俠”上陣
解決骨科手術三大難題
對於傳統的骨科手術,手術部位空間小且毗鄰重要神經和血管,醫生如同在佈滿管線的黑箱子裏進行精細操作,面臨著看不見、打不準和不穩定三個難題。
傳統手術中,醫生可以借助X光射線在術中透視看到骨頭,但為了定位準確,患者要反復“吃”射線,而“透視眼”“穩定手”“靈活腦”三合一的天璣骨科手術機器人能最大程度保證一次到位。
記者看到,機器人系統由主控臺車、光學跟蹤系統和機械臂構成。該院創傷骨科一病區徐海軍博士解釋,主控電腦是機器人的“大腦”,光學跟蹤系統是機器人的“眼”,機械臂宛如機器人的“手”。手術時,醫生通過C臂機進行透視,影像傳導進入主控系統後,形成手術部位的“三維地圖”,醫生在圖上規劃好手術路線,主控電腦將它傳達給機械臂和光學跟蹤系統,一邊指導著光學跟蹤系統進行導航,準確指示進釘位置,同時,指揮著機器臂在正確的位置進行精確操作。
更微創、更智慧
患者將全方位受益
作為目前世界上唯一能開展四肢、骨盆骨折以及脊柱全節段手術的骨科手術機器人,天璣主要應用於創傷及脊柱骨科手術領域。在機器人設備的輔助下,骨科手術可少走彎路,降低失誤概率,可以保證複雜手術安全化,常規手術微創化。手術時間將縮短一半,患者傷口小、出血少。經過計算,接受機器人手術的患者住院時間平均可縮短17天左右。王俊文説,機器人手術是未來手術發展的趨勢之一,借由“獨臂俠”之手,今後,醫院機器人全年手術量將有望達到500至1000台。(記者劉晨瑋 通訊員陳夢圓 荊彤 江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