掃碼支付VS雲閃付—移動支付的江湖攻略
瞄準了用戶的錢袋子,移動支付行業入場者日眾,市場競爭硝煙漸起。掃碼支付使用門檻低且方便快捷,雲閃付安全性更高但受一定局限,二者各有所長、優劣互現。如何選擇,考驗的是用戶的消費偏好和對風險的權衡
支付江湖烽煙再起,“雲閃付”隊伍正不斷壯大,其與“掃碼支付”的競爭也愈演愈烈。一個説:“我的使用門檻更低!”另一個説:“我的安全性更好!”目前看來,二者各有所長,雖然掃碼支付眼下暫時佔據優勢,但未來局勢如何演變,尚未可知。
3月29日,繼蘋果支付(Apple Pay)、華為支付(Huawei Pay)推出之後,三星支付(Samsung Pay)也正式上線,目前已獲得國內15家主要銀行的支持。據悉,小米、聯想、魅族等眾多國內手機廠商也正摩拳擦掌,預計今後將有更多基於雲閃付的支付産品登場。
此前,以支付寶和微信支付為代表的掃碼支付已搶佔市場先機。中國人民銀行支付體系運行報告顯示,掃碼支付已佔據移動支付市場90%以上的份額,近乎形成壟斷。
那麼,掃碼支付和雲閃付究竟有何不同?我們該如何選擇適合的移動支付産品?
使用門檻——
掃碼支付更親民
業內人士表示,掃碼支付與雲閃付差異主要體現在技術原理、使用門檻、受理環境、主導機構以及安全性五方面。
中國工商銀行牡丹卡中心相關負責人介紹,從技術原理看,掃碼支付需要借助互聯網等外部環境,如果用戶手機無法連接網絡,或者燈光黑暗手機無法識別二維碼,均會對掃碼支付造成影響。
相比之下,雲閃付則無需借助互聯網,而是通過近場支付(NFC)射頻通道實現與POS收款機的本地聯通,從而避免了光線不足、網絡環境差等干擾因素。與“刷卡”這一接觸式支付相比,雲閃付屬於非接觸支付,用戶先將銀行卡關聯在具有NFC功能的智慧手機上,然後用手機在POS終端“靠”一下就可完成支付,相當於把手機變成了錢包。目前,蘋果支付、華為支付、三星支付均屬於雲閃付模式。
由於涉及NFC功能,雲閃付的使用門檻更高,手機必須內嵌NFC安全晶片,目前只有部分手機品牌的中高端機型符合要求。相比之下,掃碼支付幾乎是零門檻,用戶只要擁有一台支持掃描二維碼功能的智慧手機即可。
從受理環境看,掃碼支付也暫時佔據優勢,雲閃付只接受帶有“閃付”標識的銀聯POS機,設備改造仍需時日。
但值得注意的是,設備的改造速度正在加快。“銀聯要求從2015年9月起投入使用的每台POS機都具有‘閃付’標識。”中國銀聯助理總裁胡瑩表示,目前全國具備NFC支付能力的POS受理終端已超過700萬台。此外,根據央行部署,截至2017年5月底,所有POS終端都將支持NFC支付功能。
另外,從主導機構看,掃碼支付背後主要是民營第三方支付機構,雲閃付則聯合了銀聯、各家商業銀行、手機廠商、NFC産業鏈等,參與者更為多元。
安全性——
雲閃付更勝一籌
安全性始終是支付的生命線。
近期,第三方支付賬戶被盜刷事件頻發。一位使用支付寶的網民表示,在其手機保持支付寶登錄狀態下,他人使用其他手機登錄了其支付寶賬號,還發生了兩筆大額消費,共計2.5萬元。無獨有偶,另一位網民在微博上也公佈了自己微信支付被盜刷的遭遇。
“線上遠程支付尚且如此,線下掃碼支付究竟靠不靠譜?”不少用戶有了這樣的顧慮。
“從支付過程看,與雲閃付相比,掃碼支付的安全系數確實更低。”某股份制商業銀行電子銀行部相關負責人説,以微信支付和蘋果支付為例,微信支付儲存持卡人信息,只不過在用戶接受條款中加以規定,不將信息洩露和挪用,但仍存在駭客入侵風險和道德風險。
相比之下,蘋果支付不儲存持卡人信息。“也就是説,用戶將銀行卡與蘋果支付關聯時,卡同時完成了變形處理,生成了一個‘替身’,就算被外部獲取也沒關係,因為識別不了用戶賬號、密碼等信息,顯示出來的就是一團亂碼。”該負責人説,在支付過程中,手機將“替身”傳給POS機,POS機再將其傳送給開戶銀行,此時,開戶行借助Token(支付標記)技術才能將“替身”識別出來,進而完成資金劃轉。
值得注意的是,“替身”的樣貌並非一成不變,每次支付均會動態生成不同的“替身”,而識別能力只由開戶銀行掌握,從而避免信息在傳輸過程中潛在的洩露損失。“就好比你拿登機牌,一次只能搭乘指定的航班,之後也就不能用了。”上述負責人説。
此外,為了保障資金安全,多家銀行也對雲閃付在交易限額上作出了規定。
中國建設銀行相關負責人表示,針對蘋果支付,該行借記卡單筆交易限額為1萬元、日累計交易限額設為2萬元,信用卡則目前不設單筆交易限額和日累計交易限額;中國工商銀行相關負責人表示,不論借記卡和信用卡,與蘋果支付綁定的支付卡單筆支付限額為2萬元,日累計支付限額為5萬元,綁定的信用卡額度不變。
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客座研究員董希淼表示,對於普通金融消費者而言,建議儘量使用安全性與便捷性有機統一的産品,對於第三方支付機構的産品,並建議一般只用於小額支付,綁定在第三方支付上的銀行卡只保留少量餘額,支付時儘量選擇使用密碼以及短信驗證碼。
應用場景——
推廣大戰拉開帷幕
“對於用戶來説,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選擇哪種支付方式實際上取決於習慣、使用場景和補貼。”北京某快消品牌市場策劃部員工崔依然説,當初自己使用支付寶主要是基於淘寶和天貓形成的支付場景,使用微信支付則主要因為補貼。
“我記得滴滴打車剛上線時,平時70多塊的路程用微信支付優惠券後只要10多塊,但隨著市場份額上升,現在的補貼也減少了。”她説。
“競爭的關鍵不只是技術本身,還需要關注商戶、用戶、推廣組織等運營層面。”工行電子銀行部前總經理侯本旗認為,雲閃付理論上可借助手機的存量客戶增加流量,但仍面臨消費者既有支付習慣的路徑依賴挑戰。具體來看,對於線上支付,影響雲閃付使用頻率的核心因素是支付場景,對於線下支付,影響其使用頻率的則是用戶補貼。
推廣“暗戰”已經開始。目前,蘋果支付、三星支付均開始了線上、線下的用戶補貼,如特定商戶滿100元返現15元,甚至滿80元減15元、電影票打折等,但與支付寶、微信支付相比,支持的使用場景仍然有限。
本報記者在北京地區隨機採訪時發現,從線下場景看,目前接受蘋果支付的商家數量較少,覆蓋了部分便利店、超市、快消餐飲機構,如711便利店、麥當勞、賽百味等,支持三星支付的商家數量則更為有限。此外,收銀員不熟悉操作的情況也一定程度存在,甚至有些收銀員問用戶能否換成現金或刷卡支付。
侯本旗表示,任何一款支付産品的推廣都至少要經過商戶、銀行、用戶三個關口,如果商戶沒有動力使用,再好的技術也無用武之地。具體來看,商戶最關注支付的穩定性和費率,第三方支付公司拓展線下市場,最常用的敲門磚就是優惠費率,低費率又源於低成本和業務策略。
“以低價和虧損搶佔市場,待形成黏性和規模後提價收費獲取收益,是多數公司的業務策略。”侯本旗説,費率和用戶補貼只涉及費用問題,相對容易一些,真正的難點在於推廣。
支付寶和微信支付都有強大的地推團隊,一家一家地和商戶協商,團隊有明確的考核和激勵。反觀雲閃付,以Apple Pay為例,蘋果公司將其推廣到銀行相對簡單,但推廣到本地商戶卻不易,有可能會依靠銀聯,但銀聯也缺乏相應的人力和費用,可能會組織銀行地推,這又將涉及分工和費用分擔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