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海明:農村地區如何發展普惠金融
國家“十三五”規劃綱要在第十六章提出,要構建多層次、廣覆蓋、有差異的銀行機構體系,擴大民間資本進入銀行業,發展普惠金融和多業態中小微金融組織。其中,中國各地農村的普惠金融發展尤為參差不齊,金融服務應如何覆蓋升級轉型中的農村成為各界關注的重點。
我國農村的普惠金融發展存在的難題,與全球發展中國家的情況大都相似,主要是與城市人口相比,銀行對農村人口缺乏足夠的徵信數據,為風險管理帶來困難。具體到我國地理分佈上,西部欠發達地區金融服務的欠缺尤為嚴重,在金融機構的數量丶金融保險業的産值丶金融從業人數丶金融機構網點分佈等指標上,西部欠發達地區都明顯落後於東部地區。
事實上,西部地區、經濟欠發達地區的貸款風險並不高於其他地方。根據上海財經大學2015年度“千村調查”報告顯示,西部地區在保險深度丶不良貸款率丶每百人擁有的存款賬戶數等指標上都優於東丶中部,而經濟欠發達地區在全部金融機構資産總額佔GDP比例丶保險的深度丶不良貸款率等指標上也都優於發達地區。報告指出,給窮人提供信貸服務並不意味著不良率的上升,這些地區的不良率甚至低於總體平均水準。
中國互聯網金融時代,不少人呼籲要以互聯網金融來解決農村普惠金融的難題。當前城市居民的小額貸款和金融服務固然已經全面網絡化,豐富的貸款場景大大便利了市民的生活。然而,儘管同樣的轉變也在農村發生,卻和城市的進度有較大差距。農村居民對傳統金融服務的依賴度依然相當高,對互聯網金融的認可度不足,使用網絡銀行的人口較少,這既與相關金融機構的拓展力度有關,也跟農村居民學歷程度和獲取信息的途徑有一定關係。
筆者認為,拓展農村普惠金融,尤其是對農業生産、轉型等需要資金進行的貸款,仍應從發展互聯網金融和深入利用本地“人際網絡”兩個方向同時推進。
如上所述,雖然目前農民群體對互聯網金融的信任度不夠高,但隨著智慧手機的滲透,新一代農民平均學歷水準的提升,互聯網金融的覆蓋面也正在不斷擴大。尤其在東部地區以及較發達地區的農村,甚至可以被視作互聯網金融企業發展的一片藍海。
目前中國9億農民由於許多從未與銀行産生或信貸關係,在金融服務尤其貸款服務中缺乏徵信數據。但是越來越多農民已開始在智慧手機上使用微信和支付寶等服務,如果假以時日,有專業機構蒐集這方面信息,事實上也能夠建立起一套可靠的徵信數據,具有風控方面優勢,有利於農村金融網絡化的長遠發展。
另一方面,當前農信社作為重要平臺發展的本地小額貸款,在欠發達以及相對貧困的西部地區未來仍將起重要作用。對於這類“本地化”金融服務,除了應協助這些信用社改善管理體制,在授信的管理方面提高專業化水準,形成嚴格的審計監督機制,推廣小額保險服務外,更重要的是更好地將農村本地的人際網絡納入貸款的體系之中。
正如在農村金融的多項調查中顯示的,只要授信的額度適當,用途明確,農民的還款風險並不高。而目前需要貸款的農民本身財務狀況大多良好,家中有地種植莊家,在外打工者回鄉創業也大多有積蓄,雖然缺乏抵押的資産,但這一過程可以通過擔保人的設計來解決。例如一個農村的村支書對當地情況最為了解,就很適合簽字擔保,幾個農戶聯合起來擔保,就是一種不錯的選擇,如果能再增加保險的覆蓋,則更為。
如何為回報不高的農村地區提供貸款和金融服務,至今依然是全球性的難題。我國要推動農村尤其欠發達地區的普惠金融,除了利用互聯網金融的東風之外,也要講求腳踏實地,利用好現有的、行之有效的本地金融網絡,才能在“十三五”計劃的短短幾年之中,有效地解決迫切的農村金融需求問題。(作者 梁海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