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經濟應築牢根基
眼下,兩大國産智慧手機巨頭的不同表現頗令人深思。原本行事低調的華為頻頻“上鏡”:先是劍指中高端市場,拿下了全球第三的寶座;後是傳出每年向蘋果收取不菲的專利授權費,並與三星展開專利大戰。去年還是明星的小米公司卻讓人大跌眼鏡:一季度銷量跌出前五位,業務“任性”擴張得讓人看不懂,甚至賣起了毛巾……
近年來,互聯網經濟大潮洶湧,新思維、新理念、新模式層出不窮。有的企業抓住機遇取得了一時的成功,卻也因此産生幻覺,以為互聯網方法論就是“萬能藥”,忽視了做企業最根本的東西,從而誤入歧途。
不可否認,小米抓住了手機從功能機向智慧設備轉換的機遇,通過互聯網行銷模式打開了中低端市場,重視網絡口碑傳播效應與客戶體驗,迎合了新興消費群體的行為偏好。然而,這種行銷模式變革很容易被效倣,所謂“互聯網思維”並非核心競爭力,企業之間的競爭,最終還要回到産品本身。過於重視行銷而非技術創新,讓小米既無法擺脫高通對其晶片的控制,也難以在專利上打開局面,開闢海外市場;加上其所擅長的饑餓行銷和“性價比”策略被後來者抄襲,導致從先發優勢變得被動。
小米亦步亦趨模倣蘋果玩“生態圈”、粉絲經濟,卻忽視了蘋果最重要、最核心的是不斷創新的實力。如果沒有技術創新的強大實力,就無法建立起別人難以攻破的“生態圈”,而那些用低價吸引過來的粉絲也並不忠誠。
而華為則一直像埋頭苦幹的“理工男”,每年拿出總收入的15%用於研發,在通信技術方面積累了28年,才能在今天所向披靡,在最能體現企業核心競爭力的知識産權領域揚眉吐氣,擺脫我國高科技企業總是受制於人的尷尬境地,真正從“中國製造”走向“中國智造”。
互聯網經濟確實有一些新理念值得借鑒,如減少中間環節、重視用戶反饋等。但也不能過度誇大其作用,一味玩噱頭,忽視了築牢技術、産品、服務等根基。“只要站在風口上,豬也能飛起來。”這句流行語既激勵了許多人順勢而為,也讓很多創業企業想找到“風口”一夜暴富,忽視了把精力用在從“豬”變成“龍”上。
做好企業沒有捷徑可走,不管什麼時代,不管多麼神乎其神的理論,歸根到底要靠實力説話;如果沒有強大的技術實力和製造業基礎作後盾,很容易變成沙上建塔,成功來得容易、去得也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