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網絡風險 大數據如何“下藥”

2016-06-27 12:07:30|來源:金融時報|編輯:許煬

  隨著互聯網業務的快速發展,金融科技創新為我們的生活帶來了諸多便利,電子銀行交易、網絡購物支付不斷普及。然而,伴隨著個人信息洩露的日趨嚴重,網絡詐騙呈日漸高發態勢,種類繁多,詐騙團夥分工明確,形成“一條龍”的産業鏈詐騙模式。

  可以看到,不法分子大肆運用釣魚網站、偽基站、木馬植入等詐騙手段,通過積分兌換、淘寶退款、二維碼、QQ 紅包等工具,精心編造各種騙局,引誘客戶上當受騙。伴隨著信息洩露的常態化和詐騙手法的日新月異,在線支付等網絡欺詐風險已成為當前風險高發地。

  在嚴峻的外部欺詐形勢下,如何更好地保護客戶利益?一些銀行機構通過不斷努力,已取得明顯效果。記者就從建行了解到,該行通過大數據智慧化風控模型,打造了“防、控、補”一體的電子銀行全流程反欺詐體系。

  數據顯示,5年來,建行累計主動排查可疑網站5000多萬個,處理關閉釣魚網站近9萬個,有效控制了外部欺詐風險,為網絡金融用戶的資金安全保駕護航。

  事前防範 加強客戶安全教育與反“釣魚”

  客戶為何會落入騙子的陷阱?一些專家認為,這在很大程度上與客戶對欺詐行為的辨識能力較低有關。

  就在2015年,為塑造專業專注的服務形象,建行專門打造了反欺詐衛士卡通形象“藍e衛士”,並在微信、微博、網站等互聯網渠道,以“藍e衛士”為主題對信息洩露、偽基站等當前典型高發的風險進行多輪次宣傳教育,從如何識別釣魚網站、保護好自己的個人信息和密碼信息等角度對客戶進行正確引導。

  針對不法分子通過釣魚網站,竊取受害人輸入的個人敏感信息,進而假冒受害者進行欺詐性金融交易獲得經濟利益的欺詐手段。從2011年開始,建行組建專門的反釣魚隊伍,開啟24小時不間斷的釣魚網站主動搜索排查機制,不斷分析釣魚網頁規律,做到查防結合。

  2016年,建行又自主創新開發的“一種反釣魚監測系統和方法”獲得國家知識産權局授予發明專利,通過提升釣魚網站監測系統的智慧化水準,加大對高危、重點釣魚網站偵測頻率,釣魚網站處理數量和效率不斷提升。

  此外,建行與中國互聯網應急管理中心、公安機關、騰訊、360安全中心等外部機構建立數據共享機制,拓寬釣魚網站來源渠道,鼓勵行內行外積極舉報釣魚網站,並及時報送相關部門進行關停,努力為用戶提供安全的網絡支付環境。

  事中監控 建立大數據智慧風控

  5年前,建行便在國內率先建立網絡金融反欺詐平臺,依託全行統一、跨渠道的網絡金融反欺詐系統,實現網上銀行、手機銀行、網上支付等電子渠道交易的7×24小時全面風險監控,對高風險交易實時阻斷後進行人工分析、外呼核實、加黑名單等處理。

聲明:國際在線作為信息內容發佈平臺,頁面展示內容的目的在於傳播更多信息,不代表國際在線網站立場;國際在線不提供金融投資服務,所提供的內容不構成投資建議。如您瀏覽國際在線網站或通過國際在線進入第三方網站進行金融投資行為,由此産生的財務損失,國際在線不承擔任何經濟和法律責任。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