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大魚海棠》看産品眾籌這三年
動畫電影《大魚海棠》上映三天票房2.2億元,創下多項紀錄。但這不是重點,筆者想跟大家聊的是《大魚海棠》背後的眾籌業態。
三年前即2013年,《大魚海棠》在當時國內首屈一指的眾籌網站“點名時間”上發起權益眾籌;同年11月,點名時間卻開始做減法,停掉文化、音樂類眾籌項目;次年8月,點名時間乾脆宣佈停止所有眾籌項目,向“産品首發平臺”轉型,而且只針對智慧硬體;一年後,點名時間又做了一個決定——重返眾籌,把以前説不做的事情再做起來,而且是全品類。
這個決定其實很危險,因為巨鱷來襲——彼時淘寶、京東兩巨頭已經高調殺入眾籌領域。
輾轉起伏三年,點名時間由開始成立(2011年)時的行業第一籌資額,下挫至年度籌款金額僅894萬元,在119家産品眾籌平台中排名第十(數據來自第三方研究機構零壹研究院發佈的2015中國互聯網眾籌年度報告)。
這使得點名時間險些跌出第一梯隊,並被開始眾籌、Dreamore、創客星球甩在身後,更遠遠落後於背靠電商巨頭的京東(11.4億)、淘寶(9.35億)和蘇寧(3.13億)三大産品眾籌平臺。
從某種意義上來説,點名時間失去的黃金三年,也正是國內産品眾籌從孵化初創企業的野心回歸做成熟産品預售渠道的三年。三年前,國內的産品眾籌平臺還處於同質化競爭、各顯神通、百花齊放的階段;三年後的現在,30億元籌資總額的市場規模, 綜合類的眾籌平臺京東、淘寶牢牢佔據了77.34%,餘下的100多家,都選擇在影視、藝術、農業、娛樂、汽車、房地産、公益等垂直細分領域拼天下。
除了正在出現的馬太效應,有兩個現象更加不可忽略。
一是國內的産品眾籌平臺,逐漸從投資渠道轉變成消費渠道。因為幾乎所有的平臺都不再大規模介入初創的企業或項目,而是以低於市場的價格預先發售已經確認要出廠的新品。而平臺要做的,是承接了項目後,在自身網站開闢展示專區,併為平臺上的個人用戶和一些有採購意向的代理商做預訂。
二是越來越多平臺轉向垂直細分化運作。各平臺已經不再單純比拼交易規模、項目數量和投資人數,而是注重打造場景,開始為項目方找到合適的場景做包裝、推介和體驗等活動,為項目方整合除了資金以外的人才和傳播渠道。總而言之,之所以小的平臺在備受擠壓的市場容量中還能存活,是因為它們更注重創造附加價值。(劉筱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