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安保險首席執行官陳勁: 科技讓保險更懂人性、更懂生活

2016-07-29 13:46:21|來源:金融時報|編輯:許煬

  20多年前,我在一家銀行工作。彼時,那還是家很小的商業銀行,但董事會提出,要把科技作為發展的核心動力。此後,他們推出了很多創新産品,並逐漸帶動了整個行業的科技信息化。

  科技對保險的改造雖然來得比銀行晚,但同樣深刻。如今,保險的基礎設施平臺,包括登記、交易等,都有了長足進步。而當科技不斷改變金融,被改變的金融又不斷影響生活,互聯網保險到底要怎麼做?這個産業的終局又會如何?

  去年4月,在人民銀行的一次討論上,有觀點指出,互聯網保險應是立足於互聯網生態的保險。這也是眾安保險成立的初衷。截至目前,包括阿裏、騰訊、攜程在內,眾安保險服務了200多家互聯網公司。眾安保險的探索集中于現有保險公司難以定價、銷售的産品。

  此前,有業內觀點指出,高頻、海量、分散的互聯網保險很難産生規模效應。

  從某種程度上講,這是對的。但硬幣的另一面是,一直以來,保險是金融業務中的低頻需求。而通過碎片化的保險,我們可以找到一種理解用戶、連接用戶的方法,進而能夠重新思考車險、信用保證保險、投資型保險等現有保險産品中存在的問題。這是我理解的“互聯網+”:通過互聯網的方法重新審視傳統領域。以信用保證保險為例,財險公司過去很少涉及,但如今卻覺得大有可為。眾安保險是最早做這類業務的財險公司之一,而且從開始就沒有採用傳統做法,我們先在淘寶生態裏做“眾樂寶”,再到互聯網場景裏“授信”,進而又進入線下收單業務。

  互聯網保險做的不應只是簡單的保險,而要深入更多金融業務,強化與用戶的關係和粘性。在很多場景裏,用戶其實希望獲得一攬子綜合服務,這是經濟學裏的“範圍經濟”。過去做保險産品時希望靠規模取勝,而今,在場景裏需要更多考慮“範圍經濟”:如何在限定範圍裏做活金融,同時,又控制好風險。

  技術是互聯網保險需要著力的另一重點。

  在金融圈內,眾安保險是第一家在雲上搭建去IOE核心繫統的公司。離開這套架構,互聯網保險不可能讓碎片化的業務落地。

  目前,眾安保險的核心繫統已趨於完善,通過雲計算的三地災備,自研的全網監控、自動化運維等技術,自動化承保率和理賠率都超過99%。以最考驗技術實力的峰值體驗為例,Visa曾是全球單秒交易量最大的公司,峰值交易量超過1.4萬/秒。而去年“雙十一”,眾安保險在虛擬容器技術的支撐下,僅用很低的成本就使保單處理速度達到了1萬筆/秒。這正是互聯網保險需要具備的核心能力之一。

  另外,時下火熱的區塊鏈技術,對於互聯網保險而言,也很有意義。目前,眾安保險開發了基於區塊鏈的分佈式文件存儲和數據存儲技術,結合智慧合約開發框架,未來可以提供很多開箱即用的工具和Open API。利用它們,保單、理賠等信息的存儲將會更加安全,不必擔心洩露或丟失。

  這些技術能力,眾安保險希望沉澱到開放平臺上,並逐漸對外輸出,從而更好地服務長尾市場,提升整個保險業的科技能力。其實,唯有整個行業的信息化水準提升後,用戶才會得到更好的服務。所以,如今的互聯網保險公司並不存在顛覆之爭,只是切入市場的角度、路徑不同而已。

  除了金融和科技,互聯網保險需要找到如何讓更多的生活場景風險可控、讓人更有安全感的答案。

  去年年底,眾安保險推出了一款手機應用——怕怕。用戶如果遇到緊急情況,“怕怕”可將信息迅速告知公安機關或其家人。最初,很多人都奇怪,一家互聯網保險公司為什麼做這個?但和頤酒店事件後,“怕怕”的下載量猛增,且至今都維持在較高水準。這或許説明,用戶需要的不只是保險産品,還有服務。

  通過技術進步驅動以保險為載體的金融服務升級,從而識別、管理生活中的風險,這或將是互聯網保險在探險之路上的成長方向。而在這一過程中,新的商業模式並非最為重要,關鍵因素在於人。互聯網保險的跨界是人的跨界,是從業者打破束縛,進入新的場景、新的生態,真正理解互聯網保險的過程。

聲明:國際在線作為信息內容發佈平臺,頁面展示內容的目的在於傳播更多信息,不代表國際在線網站立場;國際在線不提供金融投資服務,所提供的內容不構成投資建議。如您瀏覽國際在線網站或通過國際在線進入第三方網站進行金融投資行為,由此産生的財務損失,國際在線不承擔任何經濟和法律責任。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