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金融整治風暴來襲 規範發展將是主基調

2016-10-17 15:06:44|來源:金融時報|編輯:許煬

  國務院辦公廳日前公佈《互聯網金融風險專項整治工作實施方案》,整治工作將在明年3月底前完成,引發行業高度關注。怎麼看待此次專項整治?對於互金機構來説,該如何規範發展?以互聯網金融為重要內容的新金融,下一步又該走向何處?

  10月15日舉行的“2016中國新金融高峰論壇”上,圍繞互聯網金融專項整治風暴等核心話題,監管層、從業者和市場研究者見仁見智。

  業內人士表示,規範發展互聯網金融作為深化金融體制改革的重要工作,將是當前及今後一段時期內互聯網金融行業發展的主基調。

  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會長李東榮就當前互聯網金融規範發展談了六點意見:一是以服務實體經濟為導向;二是以發展普惠金融為重點;三是以合規審慎經營為前提;四是以提升風控能力為關鍵;五是以先進性技術為驅動;六是以開放共贏合作為基礎。

  國務院參事室副主任王紅表示,在新金融的創新中,每個市場主體都應該成為新金融秩序建設的重要一員,大家都有責任為構建新金融秩序貢獻力量,如移動支付的高效率,使眾多百姓成為了新金融的直接參與者。新金融的本質還是金融,與金融活動相伴而生的是風險防控和監管,因此新金融的創新過程也其風險管理工具的創新過程,也應該是金融監管創新的過程。創新與監管兩者如影相隨、相伴成長,為新金融健康發展營造健康的生態環境。

  針對《互聯網金融風險專項整治工作實施方案》,全國政協委員、中國銀監會原副主席蔡鄂生認為,規範整頓就是為了更好的發展,為了健康的發展,只有健康的發展才能是可持續的。不過,從道理上看很簡單,但是一放到具體的整頓工作當中就變複雜,因為存在各種關係、各種利益、各種架構,以及如何確定哪些要支持、哪些要抑制等等。

  蔡鄂生強調,按照十八屆三中全會規劃的金融改革藍圖,目前發展的任務還很艱巨,實際上有些問題雖處在前沿,整個體系和制度、市場還沒有到完全成熟的狀態。“所以一定會付出代價,現在這個整頓實際上就是付出代價,沒有不付出代價就能夠摘桃子的。不管創新也好、整治也好,都要付出代價,這就是我們所説的成本。從這些角度來看,大家會通過變化找準自己的位置,最終確定一個發展方向。”

  來自地方監管部門的浙江省金融辦副主任包純田進一步表示,國家對新金融應定好位,否則無論政府部門、企業機構和從業人員,都會無所適從。他認為,近期出臺的諸多監管政策非常必要,但中央部委在金融監管中究竟擔任什麼具體角色,分層分類和日常監管的邊界等問題還未完全明晰。面對當前這樣一個不同於以往大一統模式、經濟總量和結構都發生巨大變化的新時代,金融監管體系應該及時調整。

  在監管逐漸落地之後,不少專家建言,一是要有效鑒別互聯網金融公司的屬性並預製相應的監管,二是從制度建設層面加強投資者教育,三是從業機構要認清金融本質,加強風控水準。

  恒豐銀行研究院執行院長董希淼認為,這兩年整個互聯網金融發展過熱,使得業內人士存在一定的偏差,恰恰一些企業不具有金融發展的能力,導致風險擴大。另外,金融消費者自身的意識跟能力都還有待加強。在整個金融市場逐漸成熟的過程中,大家對於風險的認識、識別都有待提升。

  中國人民大學財政金融學院副院長趙錫軍認為,對於互聯網行業或者説新金融領域,各種新機構的責任沒有完全落到實處,它們在以各種各樣的手段規避逃避自己的責任,可能這是目前需更好地進行規範和制度安排之處,是制度安排的主體。另外,對於消費者來講,消費者應該形成自己的判斷風險、認知風險的能力要求,這是投資者適當性的制度安排,是制度建設的第二個方面。

  中國人民銀行金融研究所互聯網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兼秘書長伍旭川認為,經濟學上有一個監管理論叫“鐘擺效應”,就是像時鐘左右擺,政府有時候可能在發展和監管方面要找到一個平衡,在經濟過熱時監管更嚴一點。在互聯網金融業態中也要找到一個平衡。人民銀行已經不再提“區域性金融風險了”,改成了“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底線”,在中國出現的區域性風險其實就是系統性風險。

  對此,資邦金服高級副總裁兼首席政策官唐岫立表示,國家出臺一系列的法規、管理辦法、措施,對互聯網金融的發展是有好處的,是要把它引上可持續發展的道路,是為社會作貢獻,對這些要求的認識要有轉變。對互聯網金融來説,這是一個春天,最起碼從法規、制度上,國家承認了這樣一種業態。(龐東梅)

聲明:國際在線作為信息內容發佈平臺,頁面展示內容的目的在於傳播更多信息,不代表國際在線網站立場;國際在線不提供金融投資服務,所提供的內容不構成投資建議。如您瀏覽國際在線網站或通過國際在線進入第三方網站進行金融投資行為,由此産生的財務損失,國際在線不承擔任何經濟和法律責任。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