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信部區塊鏈白皮書問世 金融為首要應用領域
區塊鏈技術終於迎來了第一個官方指導文件。
10月18日,由工業和信息化部信息化和軟體服務業司以及國標委指導下,中國區塊鏈技術和産業發展論壇編寫的《中國區塊鏈技術和應用發展白皮書(2016)》(下稱《白皮書》)正式亮相。
第一財經記者獲悉,該《白皮書》早在8月初就已經啟動相關編纂工作,且由多家此前曾致力於開拓區塊鏈技術的公司共同編纂,其中包括中國電子技術標準化研究院、北京螞蟻雲金融信息服務有限公司、中國萬向控股有限公司、深圳前海微眾銀行股份有限公司、中國平安保險(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樂視聯服信息技術有限公司、萬達網絡科技有限公司等多家機構共同參與。
《白皮書》總結了國內外區塊鏈發展現狀和趨勢,分析了包含金融、供應鏈、文化娛樂、智慧製造、社會公益、教育就業等多個應用場景的技術應用,指出了區塊鏈的核心技術路徑以及未來區塊鏈技術標準化方向和進程。
金融為首要應用領域
金融被定義為區塊鏈技術的第一個應用領域,具體體現在支付、資管、證券、清結算以及用戶身份識別等多個細分場景。
作為金融實現的基礎,支付領域存在多項行業痛點,其中跨境的金融機構間對賬、清算、結算的成本較高,也涉及較多手工流程,導致用戶端和金融機構後臺業務端産生的支付業務費用高昂,也使得小額支付業務難以開展。
一旦將區塊鏈技術引入,將劍指降低相容機構間對賬成本及爭議解決成本提高支付業務處理效率。此外,進一步降低的成本和提升的效率將使得金融機構接受小額跨境支付成為現實。
在資管領域,股權、債券、票據、收益憑證、倉單等資産由不同的仲介機構託管,提高該類資産交易成本的同時也容易帶來憑證被偽造等問題。《白皮書》指出該類資産可以整合進區塊鏈中成為鏈上數字資産,使得資産所有者無需通過各種仲介機構就能直接發起交易。並讓行業基礎設施類機構扮演託管者角色,確保資産的真實性和合規性,並在託管庫和分佈式賬本之間搭建一座橋梁,讓分佈式賬本平臺能夠安全地訪問託管庫中的可信任資産。
此外,在證券交易中,《白皮書》將金融資産的交易定義為各方之間基於一定的規則達成的合約,區塊鏈能用代碼充分地表達這些業務邏輯,如固定收益證券、回購協議、各種掉期交易以及銀團貸款等,進而實現合約的自動執行,並保證相關合約只在交易對手方間可見,而對無關第三方保密。
清結算始終被看最區塊鏈在金融領域的最佳突破點。現有的機構清結算,由於不同金融機構間的基礎設施架構、業務流程各不相同,同時涉及很多人工處理的環節,極大地增加了業務成本,易出現差錯。而區塊鏈技術的核心特質則是能以準實時的方式,在無需可信的第三方參與的情況下實現價值轉移。
《白皮書》稱,金融資産的交易共涉及兩個重要方面,即支付和證券。通過基於區塊鏈技術和法定數字貨幣或某種“結算工具”的創設,與前文所述的鏈上數字資産對接,即可完成點對點的實時清算與結算,從而顯著降低價值轉移的成本,縮短清算、結算時間。
此外,供應鏈領域的物流以及溯源防偽、文化娛樂行業的知識産權保護、智慧製造領域的多個信息流的集成以及互聯互通、慈善公益領域的信息透明化和公開化等均是利用區塊鏈技術解決行業痛點的“重鎮”。
搭建技術通用標準化路徑
雖然區塊鏈技術發展已經如火如荼,但是可以發現,無論國內外,區塊鏈領域技術還沒有建立通用標準,尚屬空白地帶。而需要重視的是,技術的標準化是必須而必要的,從企業角度可以在區塊鏈技術商業化過程中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對於用戶而言則可以增強安全度,更重要的是對於政府而言,標準是制定政策和加強市場監管的重要依據,對提高政策水準和對外開放水準,具有重要作用。
目前,區塊鏈國際標準化也尚處於初期研究階段,我國在國際標準化進程中能否發揮重要作用,以及能夠提高參與度和影響力,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前期能否迅速反應,合理佈局。
基於上述原因出發,《白皮書》對於區塊鏈技術的標準化予以強調,並給出了技術標準化的路徑,搭建了區塊鏈標準體系框架,將標準分為基礎、過程和方法、可信和互操作、業務和應用、信息安全等5大類。標準化實施方案以標準體系建設為核心,由4個環節組成,即體系預研、標準研製、試點推廣、體系改進4個環節完成。根據時間表,將在最後一項體系改進最遲將在2017年10月啟動。
《白皮書》進一步強調,未來應出臺區塊鏈相關扶持政策,及時出臺區塊鏈技術和産業發展扶持政策、重點支持關鍵技術攻關、重大示範工程、“雙創”平臺建設、系統解決方案研發和公共服務平臺建設等。(王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