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特幣高歌猛進 變相換匯暗藏風險
隨著人民幣匯率持續波動加劇,比特幣再次成為市場關注的焦點,除了近期節節攀升的價格,似乎還成為一些資金繞過外匯管制的新通道。不過,在比特幣專業人士看來,這種方式並不可取。
價格回到年內高點
有比特幣玩家高呼:2016年或許是比特幣的關鍵之年,或許滅亡或許“翻身”。最近,比特幣的表現似乎讓玩家們看到了希望。
國內數字貨幣交易平臺火幣網的數據顯示,11月3日比特幣價格一度突破5100元。在10月初比特幣價格僅在4000元左右,價格至今已累計上漲超過25%。可以説,比特幣最近的價格走勢再度跑贏全球股市。
市場數據顯示,今年6月份比特幣價格在5000元以上橫盤數天,橫盤結束後價格直線下跌。另外一次價格在5000元以上的時間,要追溯至2013年底比特幣翻10倍大漲後的時間段。此外,最近國內比特幣交易市場的成交量大增,以火幣網數據為例,其成交量每天均在100萬個比特幣以上。
回顧過去,2013年11月比特幣的人民幣價格達到8000元的歷史最高價,較2013年年初時上漲近80倍。價格持續上漲又一次把比特幣推到了風口浪尖。對於比特幣價格上漲的主要原因,市場普遍認為是人民幣匯率波動。不過,美國大選結果可能産生的影響,加之美聯儲加息預期,未來數月內的“黑天鵝”事件或許也會推動比特幣價格創下新高。火幣網COO朱嘉偉表示,在人民幣匯率波動時,投資者會考慮配置一些保值和避險資産,特別是與人民幣匯率聯動呈弱相關和負相關的資産,例如美元、黃金、比特幣等。
不過,有比特幣玩家表示,目前短線波動比較大,操作需謹慎。而且,對於那些在2013年“比特幣盛世之年”買入的投資者來説,目前的反彈似乎還不夠令人欣慰。
“換匯”搬錢有風險
還有這麼一個觀點:比特幣具備的換匯天然屬性,也在客觀上推動了幣價的上漲。甚至有消息指出,一些“地下錢莊”可以為換匯人提供匿名的比特幣錢包,該技術可以隱去持有人任何身份信息,並供其在海外交易平臺上進行提取和匯兌。
目前,比特幣被大多數央行視為商品而非貨幣,其商品屬性可以避開部分國家的資本項目管制。不過,在比特幣資深玩家看來,把大量比特幣換成外幣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加之比特幣價格差也非常大,産生的成本甚至遠遠超過“地下錢莊”。海外主要比特幣交易平臺的交易額並不大,即使這些交易完全是換匯需求主導,規模依然還是很小,無法滿足地下換匯的需求。另外,比特幣的價格波動太大,還會造成換匯者價格的損失更大,外國交易平臺有嚴格的KYC(客戶身份驗證)制度,對於美元取現也有很多的限額限制。
對此,比特幣交易平臺OKCoin幣行創始人徐明星表示,在國內購買大量比特幣會受到交易平臺嚴格的反洗錢調查,另外國外銀行和交易平臺的“反洗錢”程式更加複雜,憑空來了一筆錢或比特幣,國外沒有一個機構會給提現機會,需要提供資金的合法來源證明,同時比特幣的價格也在不斷波動,通過比特幣換匯是一種假想,其操作難度遠大於傳統手段。徐明星還表示,區塊鏈也好比特幣也好,技術絕不是逃避監管的手段,監管部門設立監管規範防止區塊鏈和比特幣被用於非法用途,更能引導行業的健康發展。
早在2014年,央行下發《關於進一步加強比特幣風險防範工作的通知》,重申對比特幣的態度,並提示比特幣具備的匿名、跨境流通便利等特徵,要求金融機構將比特幣納入反洗錢監控。
其實,無論比特幣的産生是一場偉大的互聯網金融試驗,還是一個由極客主導的龐氏騙局,比特幣已經成為世界上最受關注的互聯網虛擬貨幣。除了價格,一些投資機構和企業看到的則是背後的區塊鏈技術。所謂區塊鏈,是比特幣的底層技術:一種實時記錄全部交易的去中心化公開數據庫,在區塊鏈上進行支付時全網計算機共同查詢區塊鏈數據,共同驗證這筆支付交易是否有效,確認支付後將寫入區塊鏈並産生一條不可篡改記錄。早在2013年比特幣大火之際,區塊鏈的概念應運而生,但不同於比特幣的起起落落,區塊鏈技術則逐步受到市場和資本的認可。
布朗兄弟哈裏曼銀行副董事長MarcChandler曾表示,比特幣在經濟定義上還沒達到貨幣的標準,比特幣的交易量低而且缺乏流動性,因此沒辦法被歸類為真的金錢。作為避險資産而言,比特幣和黃金等相比又存在一個飽受詬病的短板,那就是其安全性問題。有投資者表示,此前Bitfinex被盜事件的陰影尚未散去,比特幣就作為避險資産而被市場熱捧,但其根本的安全問題仍待解決。只要比特幣市場沒有成熟,價格繼續劇烈波動,把它用於現實交易當中是件很“瘋狂”的事。(證券時報記者 吳家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