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互聯網金融信息服務和徵信體系

2016-12-05 13:46:47|來源:金融時報|編輯:許煬

  近年來,互聯網金融在完善我國金融體系,填補信貸缺口,支持創業創新,促使民間金融陽光化等方面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但也帶來一些風險隱患。日前,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研究員黃國平博士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認為,發揮互聯網金融化解和規避金融風險、降低交易成本、提高金融效率、促進和實現金融功能的優勢,需要建立以信息工具為核心的互聯網金融信息管理機制和體系。而基於保護投資者、防範系統性金融風險的目的,需要完善信息披露機制的大數據信息管理和徵信體系。大數據信息管理和徵信體系是互聯網金融信息工具應用的基礎,也凸顯了互聯網金融的信息優勢。

  記者:與傳統金融數據和信息相比較,互聯網金融數據和信息具有哪些特點?

  黃國平:如果説傳統徵信模式的數據是“少而精”,那麼互聯網徵信模式的數據就是“多而雜”。在互聯網時代,包括互聯網企業、電商平臺、支付平臺、公共事業和繳費平臺等收集和掌握了組織和個人用戶日常生活、經營和社交的數據與信息,使得傳統的由銀行為主的金融數據和信息有著無限豐富的可能性。互聯網金融數據和信息是基於大數據時代背景産生的,其基本特徵可概括為:規模體量大、複雜多樣、速度時效高和價值密度低。

  第一,規模體量大。2013年以來,信息和數據的大爆炸,驅動眾多行業、企業和團體關注大數據。目前,中國存儲市場出貨容量已達到EB級,可存儲數據容量大約在10EB左右。其中,阿裏、騰訊等互聯網金融巨頭擁有的信息和數據總量已達到百PB以上。為充分挖掘和利用這些巨大的數據和信息資源,這些互聯網金融企業和平臺,構建自己的IT架構和處理海量數據的服務平臺。

  第二,類型複雜多樣。根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提供的《第38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16年6月,中國網民達7.10億,超過全球網民人數的一半。中國互聯網普及率達到51.7%,超過全球平均水準3.1個百分點。網民數量上的持續增長,上網方式的多樣化必然帶來互聯網信息數據的增多和多樣性,同時,也産生形式複雜多樣的互聯網金融行為方式。由於互聯網金融信息數據以開放的互聯網為載體,通過利用大數據、雲計算等高科技開展互聯網金融信息和數據服務工作。因此,互聯網金融數據信息儘管形式複雜多樣,但獲取成本(尤其是邊際成本)相較于傳統的金融信息數據獲取可能更低。

  第三,速度時效高。互聯網金融信息數據的速度時效高是指互聯網金融信息數據匯總、處置和分析評估一定要及時高效,不能有長期延誤,否則會帶來重要損失。利用互聯網平臺從事金融服務,客戶規模體量大,交互速度快,因此,信息數據提升速度亦呈現出指數增長。這也致使互聯網金融信息服務與傳統金融信息服務(徵信)在應用方式上存在較大差異。傳統金融信息的應用服務一般採取事先採集數據信息,分類清洗歸檔,並在數據庫系統內貯存,需要時再提取方式,即“數據採集——數據貯存——數據應用”模式。而互聯網金融信息服務路徑為“用戶申請——數據採集——數據評估——數據應用”,這顯然比傳統金融信息數據服務所要求的速度時效高。

  第四,價值密度低。目前,我國諸如銀行金融機構等品質較高的金融信息數據是直接接入央行徵信中心的金融基礎數據庫,互聯網金融平臺較難獲得。互聯網金融信息服務企業雖然在自身的産品和服務過程中獲取了各種多元化的數據信息,但是數據信息來源渠道眾多,資料結構複雜多樣,對這些價值密度較低的數據信息進行有效整合難度較大。互聯網金融信息服務平臺只有通過強大的數據積累,利用大數據和雲計算等先進手段進行數據挖掘,對價值密度較低的複雜數據進行深度分析,去偽存精,才能開發出高品質的金融信息服務産品。傳統徵信模式作為我國徵信體系的根基,具有無可撼動的地位,而互聯網徵信模式由於其獨特的優勢,將逐漸發展成傳統徵信模式的補充。

  要發揮互聯網金融降優勢,低交易成本、提高金融效率、促進和實現金融功能,就需要建立和完善以信息工具為核心的互聯網金融信息管理體制和法律體系,在規範市場準入,明確市場主體法律地位,促進競爭的市場環境條件下,建立互聯網金融大數據信息管理和徵信系統。

  記者:互聯網金融信息和徵信體系建設是一項基礎性的系統工程,也是互聯網環境下經濟社會發展的必然選擇。您認為在戰略層面上,應該如何規劃其未來發展?

  黃國平:首先,加強信用文化建設,提升互聯網環境下的金融生態環境。在一個具有良好的信用文化的社會中,信用貫穿于社會經濟生活的各個方面,誠實守信成為經濟交易的基本準則。面對我國目前信用缺失問題,我們在正視它的同時,不應妄自菲薄,從具體的法律和制度建設入手,培育信用體系賴以存在的金融生態環境。

  其次,明晰信息服務和徵信體系的發展思路,構建互聯網大數據背景下合理髮展模式。政府主導的信息服務和徵信體系與市場化徵信體系是相輔相成的兩套模式,兩種模式同時存在既可滿足信息充分性的需要,又能有效提升市場的資源配置水準。目前,我國經濟仍處於轉型關鍵時期,政府在市場中的供給地位仍比較突出,未來相當長時期內,政府還將是金融信息和徵信體系核心力量。而這可能恰恰是當前我國建設市場化的互聯網金融信息和徵信體系的物質依靠和優勢所在。這種優勢既表現在立法以及行業的監管方面,同時也體現在大數據背景下互聯網金融信息服務和徵信體系所要求的信息共享、信息安全等制度建設方面。

  記者:近年來,我國互聯網金融和徵信體系都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互聯網行業中一些領頭羊也在該領域進行了卓有成效的實踐,互聯網金融信息服務和互聯網徵信管理與監管體制也得到了改善,但是仍然存在一些問題。針對目前的問題,下一步應採取哪些具體措施來予以解決?

  黃國平:當前,互聯網金融信息服務和互聯網徵信畢竟還是處於新生階段的行業,必然存在著諸如金融信息安全、隱私保護和標準化建設等不足和問題,需要採取相應的措施。

  其一,加強互聯網金融信息服務和互聯網徵信行業監管,轉變傳統監管方式和思路。探索建立符合互聯網徵信特性的監管方式,監管理念應從機構監管轉向功能監管,監管重點要放在維護信息安全和保護個人隱私上,確保信息採集、信息提供的合法性。推進互聯網金融和徵信行業監管的技術升級(如應用雲計算、大數據和區塊鏈技術)與人才隊伍建設,增強監管手段,充實監管力量,提高監管效能。

  其二,推進金融和信用信息共享機制建設,提高徵信行業標準化水準。針對目前互聯網金融和互聯網徵信發展現狀,充分發揮人民銀行金融和信用信息主管機關的作用,嚴格按照《政府信息公開條例》等政策規定,確定信用數據、信息公開的範圍、內容、格式,在保護信息安全和私人信息保密性的前提下,為徵信機構合理採集信用信息提供必要的條件。同時,建立統一的信息主體標識規範、徵信基本術語規範,制定層級清晰、結構完善的徵信業總體標準和基礎標準,提高徵信標準化工作的適用性與科學性。

  其三,強化信息安全和個人隱私保護,完善法律保障體系。推動互聯網金融信息和徵信機構按照《徵信機構管理辦法》的要求,落實信息安全等級測評制度,保障徵信系統的安全、可控。完善企業和個人信用信息基礎數據庫的用戶管理制度,對用戶實行分級管理、權限控制、身份認證、活動跟蹤。加強對金融機構、徵信機構的宣傳教育和業務培訓,增強其業務能力和守法規範經營意識。結合我國基本國情,借鑒英美等國的立法經驗和手段,立法加強對個人信息隱私權的保護,限制徵信機構對個人徵信主體信用信息的壟斷以及對合法權益的侵害,保護個人信息隱私權。

  其四,完善正向激勵機制,強化失信懲戒手段。所謂完善正向激勵機制就是提高互聯網和大數據環境下的信息披露品質和水準,減緩和消除因信息不對稱所引起的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並在社會信用制度和金融生態環境建設過程中,堅持以培養和營造良好的社會信用文化作為核心和重點,形成誠實守信的社會氛圍,顯著降低守信者信用成本。同時,強化失信懲戒的手段,通過建立諸如失信者“黑名單”系統,禁止失信者投融資參與等手段,提高其違約成本,使得失信者在市場中無立足之地。完善的失信懲戒機制是互聯網徵信體系發展的有力保障。

  其五,加強互聯網徵信制度和立法建設,提升管理和執行力度。相較于歐美國家成熟的徵信體系和完善的法律規範,我國徵信體系及其立法方面的建設由於起步較晚相對落後。加強和完善互聯網和大數據環境下的徵信立法和制度體系建設,是我們建立互聯網金融信息服務和徵信體系的基礎條件,這不僅表現在需要構建宏觀戰略和前瞻性的管理體制機制,更應細化到諸如人員管理、制度管理和標準化管理等具體操作層面。

  其六,擴大互聯網和大數據徵信數據來源,提高互聯網大數據徵信模型準確性。互聯網大數據金融信息服務和徵信體系核心來源於基於大數據技術的數據收集、整理、建模、提煉過程,這也意味著提高互聯網大數據信息服務品質和徵信模型準確性必須擴大其基礎性數據和信息來源。根據當前經濟、社會和信息化發展現狀,我國基礎性社會信息數據既包括個人以水、電、煤、氣為代表基礎信息,也包括個人教育、住房、司法,公共交通以及社保公積金等信息。目前,這些信息和數據散佈于不同政府部門和公共事業部門的信息系統中,政府應推動各個政府內部信息系統的數據共享,從而為大數據徵信風控系統提供最基礎的數據來源。

  黃國平 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研究員,經濟學博士。2004年畢業于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數量經濟與技術經濟係,2004年至2007年在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從事博士後研究。主要研究方向為金融風險、資産定價及動態宏觀經濟分析。在國家一類核心期刊發表論文多篇,主持和參與多項院(部)級課題研究。(記者 柳立)

聲明:國際在線作為信息內容發佈平臺,頁面展示內容的目的在於傳播更多信息,不代表國際在線網站立場;國際在線不提供金融投資服務,所提供的內容不構成投資建議。如您瀏覽國際在線網站或通過國際在線進入第三方網站進行金融投資行為,由此産生的財務損失,國際在線不承擔任何經濟和法律責任。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