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藝術品市場遇上互聯網金融
在日前于山東濰坊舉行的“2016中國藝術金融年會”上,一份《中國藝術金融發展年度研究報告(2015)》的發佈引起了業界的關注。業界人士普遍認為,肇始於互聯網的金融風暴正在持續發酵,不僅改變著傳統金融模式,同時也對文化藝術産業的諸多方面産生實質性影響。而從目前的種種跡象來看,藝術品金融已經被這一效應所波及,開始嶄露頭角。那麼,當藝術品市場遇上互聯網金融,該如何迎風而上?
藝術品金融化有待突破
“藝術品市場需要兩個‘翅膀’,一個是藝術金融,一個是藝術電商。站在互聯網和金融這兩個風口上,去年有不少行業已經展翅高飛,而藝術品拍賣業卻在徘徊探索。”春節前夕,北京保利國際拍賣有限公司執行董事趙旭與中國當代藝術品收藏家、經紀人李蘇橋,就2016藝術品市場的挑戰與機遇展開了討論。
幾年前,藝術品金融是個比較熱門的話題,但現在有些尷尬,很多盛極一時的藝術金融産品偃旗息鼓。究其原因,李蘇橋認為,藝術品市場本身盈利能力太弱,導致把藝術品當金融産品的一些機構服從資本的要求,靠發行債券、股票甚至是高利貸獲得高利潤。高回報和短週期的不合理,導致中國藝術品金融化畸形。但這並不意味著藝術品金融本身是不可取的。“國內藝術品金融産品為什麼很濫?因為我們按照金融要求做藝術品,而不是按照藝術品的市場週期做藝術品。”李蘇橋表示。
“藝術品拍賣行業最大的困頓就是缺乏金融産品、缺乏流動資金,藝術金融會給藝術品交易提供充足的流動資金,使藝術品交易變得完整和健康。”趙旭表示,金融會給藝術品的交易提供廣闊的流動資金,使傳統的運營模式擴大化。
互聯網帶來新機遇
互聯網正在改變許多行業生態,能不能給藝術品市場打一劑強心針?趙旭坦言,最初並不特別看好網絡交易,“網絡拍賣做的是平臺,就像拍賣公司也是做平臺,拍場的客人比較傳統,不會在網上拍。”但出乎意料的是,去年秋拍,很多東西是在網上成交,特別是信札,100多件,全部由網絡買家買走,網上成交額達幾百萬元。“網絡拍賣是一個趨勢。”趙旭預測,2016年互聯網將有非常大的爆發空間。在他看來,2016年做藝術品電商和藝術品金融的公司會非常值錢,“這種運營模式比標準化的運營模式、交易模式要難很多倍,風險大很多倍。但藝術品市場缺互聯網、缺金融,它是一個待開發的處女地。”
“藝術電商的快速發展及其規模的不斷拓展,使人們對互聯網藝術金融的發展有了更多的期待。實際上,我們在藝術電商發展的過程中,越來越需要金融服務的介入。”在藝術品領域專家西沐看來,隨著互聯網基礎設施、藝術電商的發展,人們已經可以預見互聯網藝術金融的發展前景。藝術電商的發展必然會帶動互聯網藝術金融服務的快速大力推動。“所以,藝術電商是互聯網藝術金融發展的機會,或者説互聯網藝術金融服務會成就藝術電商的發展。”
在不少業內人士看來,藝術與互聯網金融的聯姻,一方面能破解文化産業發展過程中的融資難問題,協助資本進入藝術品領域,帶動藝術金融化,催生市場繁榮。另一方面,二者結合更是對互聯網金融的有效補充和有力激發。然而,由於互聯網金融的行業特殊性,融資主體的信用問題、風險管控問題等方面都存在不足,相應的法規與政策缺位較多,體制監督尚未到位,導致行業健康發展始終受限,屢遭市場懷疑。
有專家坦言,中國互聯網藝術金融的發展尚處於萌芽狀態,因為藝術電商的發展還處在一個初級階段,忙於在互聯網平臺上打通一、二級市場,對金融服務的需求還沒有被關注、沒有深度的挖掘。在他看來,信用管理、風險識別與監管、數據服務、客戶管理及平臺支撐將成為互聯網藝術金融發展的五個關鍵點。(記者 蔡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