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磊:數字貨幣將最先應用於互聯網金融領域
央行為什麼要推數字貨幣
2016年1月20日,中國人民銀行數字貨幣研討會在北京召開,會議規格很高,周小川出席;會議並非央行內部自己閉門討論,還邀請了花旗銀行和德勤公司的數字貨幣研究專家。
會議的目的應該有三個,第一個目的當然是向市場表明,中國央行並不落後,並不保守,在研究數字貨幣及區塊鏈技術等方面並未掉隊,央行早就成立了專門的研究團隊,並持續關注和研究數字貨幣;第二個目的是,要向社會公佈,央行已開始接受數字貨幣概念,為爭取早日推出央行發行的數字貨幣做準備,也可以説已經開始從技術和應用場景等角度研究數字貨幣如何落地問題;第三個目的是,討論推出數字貨幣的具體架構和步驟,釋放相關信息,號召更多的人士關注,並拋出幾個非常棘手的問題,鼓勵更多的研究者參與研究和討論。
這次會議可能很快會被市場忘卻,但如果從未來撰寫貨幣市場歷史教科書的角度來講,它是一次具備重大歷史意義的會議,是中國市場貨幣形態變化的開端。
關於什麼是數字貨幣,目前依然沒有一個非常準確的定義,但要滿足真正意義上的數字貨幣,我認為必須要滿足以下幾個條件,否則就不能叫數字貨幣,只能叫紙幣的電子化。
首先,數字貨幣是一個完全基於互聯網技術的貨幣形態,包括支付、結算、儲存等,都可以在沒有人工核準的情況下自動完成,並保存所有無法銷毀的路徑信息;其次,數字貨幣的發行、流通、監管、調控等成本一定更低,應遠遠低於紙幣市場,否則數字貨幣將缺乏根本的生命力;第三,數字貨幣自身“價格”穩定性高,定位明確(是貨幣而非商品),跟現有紙幣系統有相應的轉換規則;第四,有法定的發行程式和安全可靠的區塊鏈技術做支撐。
數字貨幣遠在天邊近在眼前
貨幣市場的演變和進化,跟其他市場並沒有本質的區別,數字貨幣實際上僅僅是貨幣形態從實物、紙質,再到數字化的一個必然趨勢。現有的貨幣體系,以及其技術支撐和運行邏輯,已經很難滿足市場對監管、效率、便捷、網絡化交易等需求。
互聯網技術對貨幣市場的“改造”比其他市場來的晚了很多年,不像對信息、社交、購物、交通、教育等領域的衝擊那麼及時。隨著移動支付、互聯網金融等市場的崛起,更多貨幣開始“脫離”傳統的金融體系,自我循環,互聯網技術對貨幣領域帶來的衝擊越來越明顯,宏觀調控的有效性面臨更大的挑戰,。
中國第三方支付以及互聯網金融市場的規模已超過10萬億,監管難度越來越大,如果用傳統的監管方式和思維,將基於互聯網技術的“新金融”抑制在一個半死不活的狀態,看似達到了監管目的,但中國可能會因此失去再一次追趕世界發達國家的機會。未來看,一旦放棄數字貨幣和新金融,實際上就是放棄了金融的效率和推動進步的創新基因。
世界上已經有這樣的國家,民眾不需要現金,無論豪華商場還是街邊小販,都只需刷卡就可以結賬,甚至連到教堂捐善款,都可以刷卡。這個國家叫丹麥,是世界上最開放的經濟體之一,人均GDP超過6萬美元,排名全球第六。丹麥還沒有推行數字貨幣,但紙幣在丹麥的退出,已經在宣告某一時代的結束。
數字貨幣最大的優勢
數字貨幣最大的優勢不是所謂的去中心化和貨幣自由化,這並不是數字貨幣的最直接的貢獻。比特幣很難成為大多數國家接受的數字貨幣,是因為其脫離現實經濟的貨幣管理體系,對人類經濟活動無法做出相關的應變。當持有貨幣本身就是一次賭注,貨幣就失去了它偉大又神奇的功能。
未來的數字貨幣,將是一個“多中心化”而非“去中心化”,以及“貨幣私有化”而非“貨幣自由化”的過程。多中心化的意思,是已經被證明的區塊鏈技術的優勢,包括加密、安全、透明、可控;“貨幣私有化”是對産權保護的升級,是激發社會更大創造力的開始。
關於貨幣問題,實際上跟人性問題是聯繫在一起的,去中心化和貨幣自由化是一個相對的概念,就像美國被標榜為全球最自由的國家,但美國監獄裏所關押的人員佔其國家人口的比例全球也是最高的。貨幣市場是同樣的道理,為了保證貨幣的自由和公平,以及更高效的運轉,就很難完全去中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