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金融監管見成效 誠信建設成行業發展拐點
日前,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加強個人誠信體系建設的指導意見》,指出將全面加強校園誠信教育,支持有條件的高校院所開設信用管理相關專業,建立健全18歲以上成年學生誠信檔案。要完善個人守信激勵和失信懲戒機制。在教育、就業、創業等領域對具有優良信用記錄的個人給予重點支持,盡力提供更多便利服務。將惡意逃廢債務、非法集資、電信詐騙、網絡欺詐、交通違法、不依法誠信納稅等嚴重失信個人列為重點監管對象,依法依規採取行政性約束和懲戒措施。鼓勵將金融信用信息基礎數據庫和個人徵信機構採集的個人在市場經濟活動中産生的嚴重失信記錄,推送至全國信用信息共享平臺。依託“信用中國”網站,依法向社會公開披露各級人民政府掌握的個人嚴重失信信息,推動形成市場性、社會性約束和懲戒。
近年來,針對學生群體的消費金融業務熱度驟起,而校園貸也成為大學生信用的起點。隨著監管對校園貸市場的規範,徵信系統不斷完善,對大學生信用的管理規劃更是大勢所趨。 信息孤立和過度授信是校園貸的潛在問題,而大學生對校園貸的過度、盲目使用,産生還款滯納、多頭借貸等行為,未來也將付出相應的信用代價。
2016年以來,校園貸進行了集中整頓階段,社會輿論對大學生網貸“談虎色變”,但僅以亂象去妖魔化這個行業,否定行業價值,是輿論走向極端的表現。
根據教育部發佈的《中國高等教育品質報告》,2015年中國大學生在校人數達到3700萬,全世界第一,全國各類高校達到了2852所,位居世界第二。據此,融360在《2016年上半年大學生消費分期調查報告》中表示,2015年我國大學生消費市場規模超過4000億,一直處於增長態勢,勢頭良好。預計未來大學生消費市場還將保持每年4%--5%的同比增長率,按此增速計算,2016年大學生消費市場規模預計可達4400億。
據了解,當前校園借貸平臺大致有兩種類型:第一類是“電商+金融”,是基於消費場景的模式,以京東校園白條、支付寶螞蟻花唄、分期樂等分期購物平臺為代表。第二類則是各地監管部門要著重治理的違規經營的高利貸平臺。由於行業發展較快,監管措施不健全,導致第二類不規範企業進入,行業魚龍混雜、良莠不齊。
在如此巨大的市場面前,相關行業創業公司如同過江之鯽,紛紛進入市場角逐。融360從中篩選出最具代表性的80家分期消費平臺進行分析,結果顯示,大學生消費分期平臺主要分佈在一二線經濟發達的城市,38%的平臺獲得風險投資,資本層面的競爭將成為最終勝出的重要因素。
隨著校園貸惡性事件的頻發,監管在逐漸規範。2016年4月,教育部辦公廳和中國銀監會辦公廳共同發佈了《關於加強校園不良網絡借貸風險防範和教育引導工作的通知》。明確指出要加強校園不良網絡借貸平臺的監管和整治,教育和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消費觀念。同年8月24日,銀監會又再次強調,對校園網貸採取“停、移、整、教、引”五字方針。
面對監管的不斷趨嚴,市場的第一反應是轉型。資料顯示,2016年以來,趣分期、佰仟金融、奕寶貸、我來貸、名校貸等一系列平臺宣佈退出或轉型。有輿論認為,監管的趨嚴以及校園市場壞賬過高,推高平臺成本,這是不少校園貸平臺轉而拋棄校園市場的重要原因;也有部分唱衰者認為行業一團亂象,又面臨隨時收緊的監管高壓線,校園貸舉步維艱。也有業內人士認為,年輕消費群體的消費需求真實存在,如果能夠用規範的金融工具為他們提供優質的服務,依然有巨大的市場空間。
對此,中央財經大學金融學院教授郭田勇對證券時報記者表示,雖然目前行業的風險已見底,未來發展向好,不過整頓依然還要繼續,應該乘勝而上,充分利用第二階段的清理整頓,建立長效發展機制。具體來看,長效機制的建立需要從以下幾方面努力:一,需要教育部、銀監會等中央層面進一步的細化對校園貸款規範標準的制定和精細化監管的落地實施;二,開展宣傳教育,加強大學生金融普及教育,使校園貸的借款人(大學生)樹立理性消費意識,培養理性借款理念;三,網貸從業者要依法有序穩妥處置風險,進一步精細風控,借款額度或放款額度有所控制,針對不同學校的不同學生,形成有差異的額度。
除此之外,郭田勇還認為,校園貸平臺要建立完善的學生徵信體系,充分利用學生的信用檔案記錄來控制風險,通過信用風險模型,對學生以後就業可能的償還能力進行評估。同時,學生群體也應該對個人信用體系的建立引起重視,雖然貸款金額都相對較小,但個人信用等級對日後社會就業、出國留學、創業等方方面面都會有很大影響。
融360調查數據顯示,83%的大學生聽説過大學生消費分期;當自己錢不夠時,表示願意使用分期付款購買商品的為71%。面對這樣的數字,除了對年輕群體進行引導教育之外,監管態度的明確也是行業發展的助推手。現如今行業正在逐步告別野蠻無序的發展,多頭借貸現象也得到有效改善,行業整體呈現向好趨勢。(證券時報記者 李珊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