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銀行:開拓傳統邊界 嘗試更多可能

2017-03-20 09:57:17|來源:上海證券報|編輯:許煬

  每座城市的中心,總有那麼幾幢美輪美奐的高樓,是屬於銀行的。仿佛唯有堅如磐石、金碧輝煌的大廈矗立著,客戶才會由此對銀行有著信任感。

  但自現代銀行業誕生之日就有的刻板印象,正在改變。不依賴實體網點和物理渠道的銀行越來越多地改變人們的生活。起初是電話銀行,隨後是網絡銀行和手機銀行,接下來或許還有物聯網銀行。2015年,微眾銀行和網商銀行也在中國誕生,儘管它們主要在移動端開展業務,但人們習慣於將它們稱作互聯網銀行。

  後來者也已至。四川新網銀行希望跳出特定場景,成為“萬能連接器”;蘇寧銀行希望走O2O模式;百信銀行則將以獨立法人形式開展直銷銀行業務。

  除了表面上的渠道變革,受訪的互聯網銀行從業者均強調,如果硬要把互聯網銀行與傳統銀行區隔開來,那就是FinTech與TechFin的差別——是否真正靠數據和技術驅動業務。事實上,這並非互聯網企業的“特權”,傳統銀行在渠道和組織架構上互聯網化的趨勢同樣迅猛。

  擴展銀行的邊界

  3794筆!這是在四川經營一家淘寶店的張女士5年來在網商銀行(包括其前身阿裏小貸)的貸款總數,最小的一筆僅3塊錢,最大的一筆也只有5600元,至今無一筆逾期。

  “我們的風控模型發現這位客戶後,主動聯繫了她,問她是不是搞錯了,貸款是有利息的。”網商銀行負責人黃浩對記者表示:“她説,我知道是有利息的,但因為方便,我就是願意用。”

  按傳統銀行的作業模式,申請貸款採取的是紙質進件、人工審批。如此測算,即便1天做成1筆貸款,也需要近10年時間才能完成這近4000筆的貸款。

  毫無疑問,互聯網雖然沒有“顛覆”銀行業,但正在拓展銀行的商業邊界。2015年6月,網商銀行成立,阿裡巴巴董事局主席馬雲在開業儀式上説,網商銀行不放500萬元以上的貸款,希望能夠服務1000萬家企業。

  馬雲給的數據也許有些保守了。到去年底,網商銀行服務的小微企業就接近250萬戶,戶均貸款額為1.69萬元,與500萬差了快兩個數量級,不良率不到1%。去年一年貸款餘額同比增長311%。

  騰訊旗下的微眾銀行是中國第一家互聯網銀行。到去年11月末,微眾銀行“微粒貸”的主動授信客戶超過6000萬,筆均貸款8000元。一位大型互金機構的高管對記者表示:“‘微粒貸’還有潛力。試想,把‘錢包’放在微信的第一屏,是怎樣的效果?”

  互聯網銀行,嚴格來説是直銷銀行的一種運作模式。直銷銀行不依賴實體網點和物理櫃檯來擴展業務。上世紀80年代,英國四大銀行之一的美聯銀行創建了First Direct。這是全球第一家完全依賴電話業務的銀行,1992年成為匯豐旗下的子公司,目前為125萬歐洲客戶提供全天候的服務。到了上世紀90年代,電腦開始取代電話,銀行開始開發自己的網絡平臺,一些純網絡銀行由此誕生。1995年,安全第一網絡銀行(Security First Network Bank,下稱“SFNB”)在美國成立。之後,移動互聯網興起,手機銀行出現了。

  有業內人士指出,按照目前生物識別和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趨勢,預計第四次銀行渠道演變將會延伸到物聯網。未來用戶將通過語音指令等方式,讓智慧家居等硬體設備完成銀行支付、轉賬等交易。

  微眾銀行和網商銀行還在探索的路上,後來者已至。去年底,由新希望、小米和紅旗連鎖共同發起的四川新網銀行對外營業了。蘇寧銀行和百信銀行同樣定位為互聯網銀行。與此同時,包括包商銀行在內的一些銀行則有意申請獨立的直銷銀行法人資格。

聲明:國際在線作為信息內容發佈平臺,頁面展示內容的目的在於傳播更多信息,不代表國際在線網站立場;國際在線不提供金融投資服務,所提供的內容不構成投資建議。如您瀏覽國際在線網站或通過國際在線進入第三方網站進行金融投資行為,由此産生的財務損失,國際在線不承擔任何經濟和法律責任。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