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社會該對校園貸悲劇進行反思

2017-04-18 10:10:58|來源:證券時報|編輯:許煬

  廈門大二女生因陷入校園貸,不堪還債壓力和催債電話騷擾,選擇自殺。又一起校園裸貸釀造的人間悲劇,讓人感慨。

  筆者在這裡無意再談論“裸貸”的社會危害,因為媒體評論這種危害的文章已經很多很多了,毋須贅述;只想問女大學生明知這種借貸關係的後果,卻仍然像飛蛾撲火般往這個“火坑”裏跳,到底是因為什麼?

  要回答上述問題,首先來考察一下我國今天的金融服務制度,是不完善的金融服務機制及缺乏惠及全體民眾普惠金融意識造成的。女大學生缺乏獨立經濟來源,尤其農村貧困家庭女大學生更得不到家庭資金資助;而如今社會生活中各種誘惑又多,讓涉世未深的女大學生為了消費、嘗試事業等事項,不經意間掉入了“裸貸陷阱”。試想,如果我們國家金融制度考慮到這些女大學生的困境,制定為其提供完善金融服務的制度安排,正規的銀行金融機構為其提供量體裁衣的金融服務産品,讓其享受普惠式的信貸服務,保持其學業期間正常、合理的收支信貸需求,校園貸哪有孽生的社會土壤?

  而且更要看到,“裸貸”是一種“變質發黴”的校園貸,比高利貸更有過之而無不及,真正到了敲骨吸髓、令人髮指的地步;而這種禍害大學生的校園高利貸、“裸貸”已不是今天才突然發生的事,各媒體早已揭露,各級金融監管部門、公安司法部門、尤其是大學自身管理部門,如果及時注意到這個問題的危害性,引起足夠重視,加緊宣傳教育、引導,提高學生風險識別能力,並加大網絡監管和打擊力度,凈化網貸平臺環境,防微杜漸,發現一起從嚴懲處一起,決不心慈手軟,剷除其生存土壤,也不致發展到今天如此瘋狂猖獗和危害社會的程度,更不會有“裸貸”現象的孽生。而就在前幾天,監管當局發佈的《關於銀行業風險防控工作的指導意見》中依然沒有全面禁止校園貸,只要求做好校園貸的清理整頓,禁止向未滿18歲的在校大學生提供網貸服務。

  還有,我們這個社會缺乏一種強烈、正義的監督責任,不少知情人總習慣當看客,以為只要不是自己的子女陷入“裸貸”,就對“裸貸”這種醜惡現象熟視無睹,缺乏向社會職能機構舉報、以撲滅這種災難隱患的正向積極思維;也正因為這個社會存在太多“事不關己、高高挂起”的“麻木不仁”的民眾,才使一些利欲熏心的社會“沉渣”們有機會、有膽量、肆無忌憚地將“校園裸貸”的牢籠套在女大學生身上。如果社會監督機能健全、民眾有足夠的社會正義感和責任感,“校園裸貸”又怎能野蠻生長?因此,“校園裸貸”事件中那些不法之徒可惡可恨,社會公眾“監督良知”缺失就更應該值得譴責和反思了!

  全社會需明白的是,“裸貸”今天禍害的雖是與己無關的女大學生,明天或許就是我們自己的子女,將來或許就是我們自己的孫女,它威脅的將是整個社會安全,挑戰的對象將是全社會所有人的道德底線,“裸貸”已成全民公敵。對此,全社會應形成統一意志和行動合力,對校園貸不能存在任何僥倖和麻木心理,確立堅決消滅危害大學生和金融秩序安全的校園貸的監管理念:政府金融監管部門、公安司法等職能機構、大學管理部門、社會民眾監督力量等應按李克強總理最近作出的對校園貸實施嚴厲監管的要求,凝聚成打擊合力,調動一切可以調動的力量,向“校園裸貸”這顆金融毒瘤毫不留情地開刀,讓“校園裸貸”陷入無處遁形狀態。(莫開偉)

聲明:國際在線作為信息內容發佈平臺,頁面展示內容的目的在於傳播更多信息,不代表國際在線網站立場;國際在線不提供金融投資服務,所提供的內容不構成投資建議。如您瀏覽國際在線網站或通過國際在線進入第三方網站進行金融投資行為,由此産生的財務損失,國際在線不承擔任何經濟和法律責任。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