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搶佔智慧投顧風口 券商移動端成新戰場
隨著人工智能(AI)技術在全球範圍內掀起應用熱潮,傳統券商也在積極擁抱這項新技術:探索人工智能技術在證券領域的應用,並將該技術融入旗下APP當中。
身處移動互聯網時代,證券類APP已成為投資者重要依賴。
證券時報記者調查發現,傳統劵商經過兩年多發力後,移動端已成為服務創新的主戰場,競爭格局也由此進入下半場,並從早前“引流開戶”模式提升到連接投資主體的生態體系建設層面,而且不少券商正抓住智慧投顧風口,打造新藍海。
“引流開戶”模式
已成過去時
2013年~2015年證券公司APP的主要模式特徵為“引流開戶”,當時為增加經紀業務客戶量,各大券商均不約而同改變線下營業部戰略,將目光轉向線上,通過與互聯網公司合作,借助後者用戶流量優勢,嘗試將用戶導入經紀業務之中,實現開戶數快速增長。
一家中型券商互聯網金融部相關業務負責人表示,目前該公司旗下APP共有註冊用戶200多萬。APP用戶拓展渠道,目前主要採用三種類型:一是通過與互聯網平臺、新媒體等方式合作推廣;二是通過優化線上搜索平臺推廣;三是應用市場的優化推廣。
其中,應用市場的優化推廣,基本上覆蓋了市場上主流應用市場類型:一是互聯網平臺的應用商城,如百度、騰訊、360;第二種是主流手機應用商城,例如蘋果、三星、小米、華為、OPPO等公司旗下手機應用商城;第三種是運營商的商城如聯通沃商城、電信商城。這三種應用商城獲客量最多的渠道中,蘋果排第一,華為排第二,這與手機市場份額多寡息息相關。
“我們內部的標準是,平臺用戶向平臺轉賬1000元以上即為有效客戶。”該負責人表示,互聯網證券用戶主要是人均資産為3萬~5萬的用戶,這是一大特點。傳統營業部客戶的生命週期一般是8年,而互聯網證券用戶生命週期一般是2年。
此前,隨著2015年牛市結束,整個市場重新回歸平靜,2016年也成為券商之前引流開戶的檢驗期。不過,雖然券商之前引流開戶有巨大投入,但效果卻沒有達到預期。
專注智慧證券投資服務的優品財富公司統計數據顯示,券商從大型網絡平臺引流得到的客戶重復度高,有效戶率往往低於50%。有的平臺,看似新增100萬客戶,實則有資産或交易的有效客戶可能只有兩成由於轉化率低,不少券商開始轉向與更專業的平臺開展合作。
目前,部分證券公司的策略是著力打造微信公眾平台端的建設:一方面微信平臺的原創內容能夠在微信朋友圈這一高頻應用中推廣,有利於導流;另一方面,微信平臺本身具有更好的粘性,相比APP有更簡潔的功能,更加利於提升客戶體驗。
搭建生態閉環
保持粘性
優品財富統計數據顯示,證券公司經紀業務服務約有90%內容是通過線上方式提供給客戶的。在線上服務方式中,通過移動端服務的方式佔比達到60%,通過電話、PC端等其它方式僅佔30%。移動端已成為證券服務的主要平臺,成證券行業不爭事實。
據了解,當前券商APP主要為投資者提供各類投資參考與決策支持,這類工具大多具備行情、資訊、熱門板塊推薦、投資者交流等功能,但各個産品的側重點略有不同。第一類側重於提供行情、交易、資訊信息,很多大型互聯網公司都有類似産品; 第二類側重於投資顧問平臺;第三類側重於投資社區。這幾類應用本質上都屬於投資工具範疇。
不過,證券時報記者調查發現,單純以廣告吸引力、佣金高低為選擇標準的投資者越來越少,更多投資者越來越看重券商配套服務的能力。
為此,許多券商APP都在努力擺脫工具的定位,以工具為基礎,引入各類證券業務主體,搭建生態閉環,例如圍繞工具和平臺的用戶,引入投資達人、提供投資策略,幫助投資者選股,引入券商實現導流切入交易,使APP平臺不再是用戶可有可無的工具,而是連接投資主體的生態體系,這能吸納更多用戶,保持粘性。
然而,券商生態體系建設瓶頸和問題不少。“我們前期投入不小,但由於券商自身APP的高頻程度和用戶粘性相對較差,用戶場景很容易被第三方服務軟體所替代。”一位大型券商互聯網金融APP部門負責人表示,客戶習慣通過第三方客戶端下單,而不使用券商APP進行交易,因此粘性極差。在這種情況下,券商對經紀業務客戶無法實現縱深價值挖掘,全産品線服務及後續收費無從談起。
為了擴大使用場景,一部分券商APP平臺還在券商體系內部構建電商平臺,將金融産品銷售作為發展方向,通過對賬戶體系的改造和橋接,相關商品可以通過證券資金賬戶來購買,目標就是把有限的資源打向最核心用戶群,專注“留存”,提升口碑與粘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