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治校園貸應堵“偏門”開“正門”

2017-05-02 13:43:54|來源:經濟參考報|編輯:許煬

  2013年7月,國內第一家針對校園的網絡借貸平臺出現,隨後多家互聯網平臺紛紛瞄准校園,“校園貸”由此開啟野蠻生長之路,並演變成“校園害”。近期,金融監管部門相繼出臺措施,加大對“校園貸”治理。治理工作的必要性、緊迫性都很強,應堅持兩手抓,一方面堵住“偏門”,一方面放開“正門”,儘快取得實效。

  首先,要採取多種措施加大整頓力度,遏制校園網貸平臺無序蔓延,將“偏門”堵嚴、堵實。非法“校園貸”危害有目共睹,由此帶來的高利貸、“裸條”、暴力催收等現象屢禁不止,並接連出現多起惡性案件。近日,中國銀監會發佈《關於銀行業風險防控工作的指導意見》,對網絡借貸平臺明確了四條“紅線”:不得將不具備還款能力的借款人納入行銷範圍,禁止向未滿18歲的在校大學生提供網貸服務,不得進行虛假欺詐宣傳和銷售,不得通過各種方式變相發放高利貸。治理“校園貸”要堅持底線思維,對於觸碰紅線、越過底線的網絡借貸平臺,要果斷採取關、停、並、轉等措施,將害群之馬堅決清理出去。金融監管部門還要加強與公安、法院等單位合作,打出治理“組合拳”。對誘騙詐騙、違規放貸、非法催債的,司法機關要及時介入,追究法律責任,形成對非法“校園貸”的高壓態勢,防止死灰複燃。

  當然,這並非是完全否定網絡借貸平臺進入大學校園。此次互聯網風險治理,正是網絡借貸平臺轉型的機會。以“校園貸”為主要業務的平臺,應儘快轉型為綜合化的網絡借貸平臺,在合規經營的前提下,將服務對象擴展至工薪階層或其他有穩定收入來源的消費者等,儘快優化業務結構,這也有利於分散平颱風險。

  其次,應該放寬政策限制,放開正規金融機構進入大學生信貸領域,將“正門”開大、開好。信用卡、助學貸款、消費貸款等,都是商業銀行針對大學生這一客戶群體已經開展的金融業務。但近些年來,受政策限制,大學生信貸業務發展緩慢。如大學生信用卡,由於辦理條件苛刻、額度較低,難以受到大學生青睞。在這種情況下,一些網絡借貸平臺乘虛而入,迅速擴張。在一些消費信貸發展較為成熟的經濟體,大學校園是重要的目標市場。例如美國,在消費貸款結構中,學生貸款佔比達30%以上,超過汽車貸款和信用卡貸款。據統計,有70%以上的學生在高等教育階段有過貸款記錄。在正確引導下,大學生良好的信貸習慣會延續至步入社會後。

  在我國,商業銀行和消費金融公司等正規金融機構,開展大學生信貸業務,具有多方面優勢:借貸成本較低,風控能力較強,機構網點較多等等。因此,這些正規金融機構應成為開拓大學生信貸市場的主力軍。如消費金融公司作為普惠金融的踐行者,借助“互聯網+”帶動線上消費金融的發展。消費金融公司可以憑藉更靈活的機制,針對大學生日常的生活、學習和教育等方面提供金融服務。

  因此,在風險可控的前提下,應放開正規金融機構進入大學校園。如適當放寬大學生信用卡辦理條件,允許消費金融公司開展校園行銷活動等。如政策允許,正規金融機構應針對大學生群體開發具有針對性的新産品,如提供額度適中的信用卡、消費貸款、創業貸款等,幫助大學生形成良好的金融消費習慣,積累更多信用,促進大學生健康成長。(董希淼)

聲明:國際在線作為信息內容發佈平臺,頁面展示內容的目的在於傳播更多信息,不代表國際在線網站立場;國際在線不提供金融投資服務,所提供的內容不構成投資建議。如您瀏覽國際在線網站或通過國際在線進入第三方網站進行金融投資行為,由此産生的財務損失,國際在線不承擔任何經濟和法律責任。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