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校園貸”超信用卡成第一大消費貸
日前,由中國社科院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與銀行研究中心聯合發佈的《中國消費金融創新報告》(以下簡稱《報告》)顯示,截至2016年末,美國狹義消費信貸(不含住房按揭)規模為3.76萬億美元,其中學生貸款已超過信用卡成為第一大消費信貸品類。
反觀國內,由於合法合規的“校園貸”産品缺位,校園消費金融不僅尚未有效支撐學生完成學業,實現自我成長,反而因為個別地方高利貸的橫行引發種種亂象。業內人士稱,在美國,由聯邦政府、私人貸款機構、網貸平臺共同搭建的多元化學生消費信貸體系,是支撐和推動學生貸款持續擴張並穩健服務的重要機制,這一做法值得國內效倣。
美國:近七成大學生靠助學貸畢業
《報告》中指出,美國的消費信貸可以細分為學生貸款、汽車貸款、信用卡貸款等。2008年金融危機之後,信用卡貸款呈現下降趨勢,其佔消費信貸的比重已從2008年的37.6%大幅下降到2016年的26.5%。
與之相反的是,學生信貸、汽車信貸出現爆發性增長。尤其是學生信貸,其規模從2003年253億美元升至2015年1232億美元,增長386.96%。截至2016年,美國的學生信貸佔比已經上升至37.3%,成為美國消費信貸中體量最大的品類。
這份報告還顯示,在聯邦支持的學生貸款之外,約19%的學生貸款來自銀行等商業機構。這部分貸款是美國國家助學體系的補充,支持學生的學費以及生活費等必要開支,這部分貸款利率相對較高。另據資料顯示,2015年68%的美國大學生在貸款支持下完成學業。此外,在美國,一些學校、社區的信用聯盟除了給學生發放信用卡之外,也可以直接支持學生購買手機、電腦等産品的消費貸款。
中國:把正門打開完善學生信貸體系
從美國的經驗看來,校園金融的意義在於,讓有成長訴求的年輕人不會因家境窘迫而喪失獲得有償技能提升的機會,這是構築機會平等型社會的題中之義。此外,恰當使用金融工具同時也是人生必修課,只有讓學生適度接觸到優質的金融服務,才能更好地學習駕馭這項工具。
據《中國高等教育品質報告》顯示,2015年中國大學生數量已超過3700萬,同年國開行為250萬貧困生發放了160億元的助學貸款(人均僅6700元),覆蓋人群佔比僅為6.7%。國內目前的情況是,政府提供的助學貸款捉襟見肘;商業銀行等傳統金融機構長期缺位。雖然也有樂信這樣的市場化機構為學生提供公益助學貸,但整體而言,各類網貸平臺見縫插針、佔領市場,但卻因為缺乏嚴格監管,出現了諸多行業亂象。
過去幾年間,中國的“校園貸”從無到有,目前能夠查實的已有近百家,再加上其他以現金貸甚至高利貸形式進入校園領域的網貸平臺,數量更是難以計算。
市場魚龍混雜,競爭加劇,加之監管不嚴,導致部分平臺為拓展業務鋌而走險,諸如降低申請門檻、審核不嚴、利率過高、暴力催收等情況時有發生,還有些平臺漏洞百齣,被“黑産”利用,淪為詐騙分子牟利的工具。目前監管層已經注意到這一問題的根源。“社會批評我們銀行對大學生的信貸業務服務不到位,他們找不到地方貸款就找網絡或者社會上的高利貸。”近日銀監會主席郭樹清在談到校園網貸問題時指出。他表示,銀監會正研究如何讓銀行更好地為大學生提供貸款服務,“把正門打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