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驅動下的普惠金融

2017-06-07 15:24:41|來源:金融時報|編輯:許煬

  近年來,大數據、區塊鏈、雲計算和人工智能等技術的迅速發展,為金融服務帶來更多樣化的數據來源,更快的數據存儲速度和更強的數據分析能力。這一系列自動化技術的實施,有效地降低了服務成本、提高服務效率,並觸及了以往無法或難以覆蓋的長尾人群,包括小微企業、低收入人群以及農村群體等。技術驅動帶來的金融普惠,在各個領域、各個企業,都取得了一定的應用經驗,也獲得了社會的普遍關注。

  在上述背景下,2017清華五道口全球金融論壇就以“技術驅動下的普惠金融創新”為主題,就數字普惠金融的發展現狀以及監管所面臨的挑戰進行探討。

  數字技術帶動普惠金融進入“新時代”

  毋庸置疑,數字科技已給當前普惠金融帶來了質的轉變。

  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會長李東榮肯定了技術進步帶來金融服務品質效率的大幅度提升。在他看來,一個以技術為主要驅動的數字普惠金融新模式,正在全球範圍內加快形成,對解決普惠金融成本高、效率低、服務不均衡、商業不可持續等全球化的共性難題起到積極作用。

  “科技公司可以助力金融機構改變自己的成本結構,並通過貸前、貸後管理降低信用風險,優化服務能力,這恰好解決了普惠金融面臨的變動成本高、信用風險高的問題。”京東金融首席執行官陳生強從更微觀層面談到,科技公司能夠降低變動成本以服務普惠金融。

  首先,科技公司可以通過互聯網的方式觸達到傳統金融難以觸達的人群,降低獲客成本。其次,科技公司可以在生活消費和産業交易場景中獲得大量的數據,這些數據真實反映了客戶需求和實體經濟的産銷情況,通過“數據+風控”技術可以去做風險管理與風險定價。金融機構可以跟科技公司展開技術層面的合作,將科技公司的風控技術和金融機構的風控能力進行結合,降低欺詐和信用風險。再次,在流程運營層面,科技公司基於更好用戶洞察能力、産品洞察能力,可以在交易場景中嵌入金融服務,實現從客戶申請、授信、放款、貸後的全流程貫通,讓客戶在交易場景中獲得貸款,不僅可以降低成本,還能極大地改善客戶體驗。

  金融科技迎來發展新趨勢

  論壇上,凡普金科創始合夥人兼CEO董褀表示,中國金融科技的發展正處在一個非常好的起點上,這與過去幾年監管當局對金融科技等新生事物的包容性密不可分。他強調,從去年年底開始的互聯網金融專項整治,在新形勢下有利於幫助金融科技這個行業朝著更加健康的方向發展。

  他強調,金融科技創新可以引導資金流向個人和小微企業,這使得外界對這個行業的發展有客觀需求。同時,金融行業只有通過技術創新才能生存,所以金融科技機構就需要通過技術讓變動成本的幅度和整個服務的門檻降低來尋求生存空間。

  螞蟻金服首席戰略官陳龍則分享了金融科技發展的五大趨勢。一是技術可以全方位地降低金融的服務成本,推動金融的普惠化。陳龍強調,任何有生命力的金融創新都是通過解決金融的痛點來産生的,創新一定是解決了商業痛點;二是金融的場景化,比如現在已經有的保險和信用産品,都很好地實現了與場景結合;三是金融科技改變了觸達方式和商業的邏輯,未來的金融會以用戶為核心,打造C2B的金融生活概念;四是傳統金融和金融科技應當互相激勵、補充、融合生長;五是在寬容、鼓勵創新的監管環境下,中國的金融科技已經領跑全球。

  “新挑戰”隨之而來

  而伴隨著金融科技發展速度越來越快,對行業和社會各方面的改變越來越多,金融科技也面臨著自身的發展瓶頸以及給外部監管帶來的挑戰。

  董褀指出了金融科技領域需要兩方面的創新,一方面,專注在金融科技上的公司需要持續創新,才能提供可持續性的低門檻、補充性的金融服務;另一方面,需要監管層面上的更多創新,促使行業裏面各主體相互之間的合作,從而使得技術、信息和數據能夠得到更多的共享,降低整個行業的運營成本。

  值得關注的是,李東榮在講話中提到了數字鴻溝的問題,並引發在場嘉賓的熱議。他指出,農民、低收入人群由於往往缺乏足夠的數字支持、技術與技能,容易形成不同教育程度、年齡結構、地區居民之間的數字鴻溝,導致不同群體從金融服務中獲益的能力有所分化。而且弱勢群體對於物理網點的依賴度相對更高。一旦數字技術越來越多地替代物理網點,也可能引發技術性的金融排斥。

  此外,監管也在接受著挑戰。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上市公司監管部巡視員、副主任,中證監測總經理趙立新也指出,智慧投顧等技術雖然方便了客戶,但很多客戶的收益目標可能是較為模糊的,其風險承受能力難以準確度量,往往需要主觀的綜合判斷。依據客戶調查問卷及行為數據對其進行分類,本身也是一個模糊匹配的過程。這就對人工智能技術提出了較為苛刻的要求,如果完全依靠機器、人工智能對投資者進行判斷和篩選,很有可能把不合適的投資者引入市場中,突破了投資者保護的底線。

  李東榮也指出,數字普惠金融的跨界特徵明顯,需要完善綜合監管和穿透式監管,加強監管的協作和信息共享。監管資源方面,數字普惠金融模式眾多,創新速度快,給監管人員、監管工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監管能力方面,需要注重利用數字技術對現有的監管流程和系統進行優化和改進,否則難以實現有效在線監管、實時監測。(記者 張末冬)

聲明:國際在線作為信息內容發佈平臺,頁面展示內容的目的在於傳播更多信息,不代表國際在線網站立場;國際在線不提供金融投資服務,所提供的內容不構成投資建議。如您瀏覽國際在線網站或通過國際在線進入第三方網站進行金融投資行為,由此産生的財務損失,國際在線不承擔任何經濟和法律責任。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