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證券”蜜月剛過已現磕絆 券商發力自建APP留後路

2017-08-23 09:48:30|來源:中國證券網|編輯:許煬

  券商與移動互聯網平臺之間一場始於“非現場開戶”的“戀愛”,如今已經出現新變化。儘管深度合作仍在繼續,不少中小券商正在發力自建APP,為有朝一日與互聯網平臺“分手”進行準備。

  2013年初,《證券賬戶非現場開戶實施暫行辦法》發佈實施,拉開了券商全面擁抱互聯網的大幕。伴隨著國內移動互聯網技術和生態突飛猛進的發展,券商經紀業務包括引流、交易、增值服務等大量前臺環節已與互聯網公司的手機客戶端深度結合。尤其對一些中小券商而言,與擁有大量流量資源的互聯網平臺合作嘗試彎道超車,已經從最初的創新打法成為標配。

  不過,上證報記者從多家中小券商了解到,在蜜月期結束後,券商與互聯網平臺的合作模式裏的各種磕磕絆絆正在浮現。通過第三方手機客戶端處理客戶交易指令的合規隱患、居高不下的引流成本等因素都令券商對是否要與互聯網平臺“一直走下去”心生疑慮。

  一邊與互聯網企業繼續“牽手”,一邊大力開發自建APP準備“取而代之”,不少中小券商正在如此兩手準備。

  客戶數據流向“説不清”

  記者了解到,部分曾經在移動互聯網引流中嘗到甜頭的券商出現了“精神分裂”症狀:一方面互聯網金融部門仍把一些大型互聯網公司視為重要合作夥伴,另一方面一線營業部卻抓住投資者實地辦理業務的機會勸導投資者放棄在外部移動客戶端交易,改用公司自建客戶端。

  這看似自相矛盾的行為自有其合理性。按照目前公認的合規標準,無論是網頁開戶還是手機開戶,所謂引流應當是外部介面將投資者引入券商自建平臺操作,客戶信息和交易指令等數據更應與券商IT系統直接對接,不應被第三方獲得或留存。

  但有券商人士反映,在目前券商與互聯網企業的合作中,IT系統如何搭建可謂一灘渾水:“你通過外部手機APP開戶或交易,紙面上互聯網公司的伺服器只是一個二傳手,但實際上他們是否使用我們也説不清。”

  事實上,某知名提供部分券商交易通道的股票交易APP,就在內部提供資産凈值曲線分析、用戶收益率排名等服務,如果沒有相應數據留存和分析,上述服務根本無法實現。

  去年4月,曾有《證券經紀業務管理辦法(草案)》小範圍徵求意見,對經紀業務提出明確定義,從而明文規定非持牌機構不得介入證券開戶、交易、客戶維護等證券業務。儘管相關辦法尚未出臺,但券商一直對外部APP交易功能何時會被叫停有隱憂。

  此前,在自建平臺方面頗有建樹的大型券商已普遍切斷了外部APP的交易功能,在技術開發領域稍遜一籌的中小券商也在近期發力,以求未雨綢繆。

  佣金分倉“受不了”

  互聯網公司對於引流的高收費也令中小券商愛恨兩難。

  據知情人士介紹,券商與互聯網公司在經紀業務領域的合作模式多以“人頭費+分倉”進行。即券商一方面為每個通過互聯網平臺開戶的客戶按人支付費用,一方面與互聯網公司簽訂時限數年不等的分倉協議,按一定比例分享該客戶在時限內産生的佣金。

  “通過互聯網開戶的客戶,佣金一般靠近行業最低水準,即萬二左右,扣除規費和分成,留給券商幾乎可以忽略不計,固然互聯網證券講的是長尾效應,但這尾巴未免也太瘦了。”一位券商從業人士這樣表示。

  長尾效應之所以能夠成立,“尾”夠長固然重要,但能從“尾”上薅出羊毛來,也是不容回避的重要環節。在券商的構想中,海量新增客戶中應當有一部分參與融資融券、資産管理等增值業務,從而實現邏輯閉環。但此類增值服務目前很難在外部APP中找到有效介面,這成為券商更希望投資者使用自建APP的重要理由。

  某券商互金部負責人告訴記者,該券商自建APP此前以同業同類産品作為對標,但現在已經以目前投資者最廣泛使用的股票行業APP為參考對象,強化各類行情瀏覽功能,以求抓住客戶痛點,提升投資者使用自建APP的意願。

  不過,儘管蜜月期已盡,但券商與互聯網平臺的“戀愛”關係尚未結束。多家受訪券商相關業務負責人在受訪時均要求匿名,“以免惹惱了相關互聯網大佬,我們現在還是要抱大腿的。”(⊙記者 浦泓毅 ○編輯 弘文)

聲明:國際在線作為信息內容發佈平臺,頁面展示內容的目的在於傳播更多信息,不代表國際在線網站立場;國際在線不提供金融投資服務,所提供的內容不構成投資建議。如您瀏覽國際在線網站或通過國際在線進入第三方網站進行金融投資行為,由此産生的財務損失,國際在線不承擔任何經濟和法律責任。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