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科技浪潮“來襲” Fintech如何賦能未來銀行

2017-09-18 13:42:33|來源:金融時報|編輯:許煬

  如果要問2017年銀行業的熱詞有哪些,“金融科技”必將高票當選。今年以來,金融科技的崛起和迅速發展促使銀行紛紛通過借鑒金融科技公司的創新思路,自行研發創新金融技術,或採用與金融科技公司合作的形式,利用其創新成果來推動銀行金融科技業態的研發與應用。那麼,區塊鏈、雲計算、人工智能等將如何推動金融的智慧化和普惠化發展?大數據又將如何被有效地應用於銀行的智慧風控?

  近日,在由《清華金融評論》主辦的“金融科技助力銀行智慧化發展”論壇上,多位來自商業銀行及金融科技公司的業內人士表示,金融科技手段能夠對客戶進行畫像並實施精準行銷,這不僅能夠提高普惠金融服務的覆蓋面、滲透率和效率、降低金融服務成本,還可以讓金融風險防控工作變得全天候、無縫隙。

  大數據為智慧風控“插上翅膀”

  智慧風控與傳統銀行的風控模式相比有何不同?專家認為,智慧風控可以更精準地進行客戶身份識別,提高風控效率,促進金融普惠。不過,值得關注的是,目前的智慧風控難點在於數據源的有效性以及對數據挖掘和修正的持續性。而生物信息識別技術或人工智能在反欺詐領域的應用則可顯著增強風控的有效性。

  “智慧風控近幾年得到快速發展,緣于大數據的使用。”快牛金科聯合創始人胡亮認為,大數據應用使得雲計算成本降低、數據資源得以積累,同時技術的發展使演算法得以不斷改進,從而可以依賴大數據不斷調整運營策略、産品策略,還可以預測用戶點擊、轉化、廣告效率等。

  包銀消費金融公司總經理助理張莎也持有相似觀點。她表示,杠桿、信用、風控是信貸業務的三個核心要素,且全部依賴於數據的積累和交互,而大數據的海量、高速和多樣性的特點將促使消費金融快速發展。

  值得一提的是,商業銀行已經走在了利用金融科技提升智慧風控能力的“路上”。光大銀行電子銀行部副總經理熊福林表示,電子銀行業務的發展與渠道密切相關,光大銀行是業界第一家把所有的電子渠道都集中到一個部門進行統一管理、統一規劃、統一建設的銀行,這一重要的體制優勢將有利於各渠道之間的協同聯動及客戶體驗的提升。與此同時,該行秉承開放、合作、共贏的理念,希望與金融科技公司一起擁抱fintech,充分利用人工智能等金融科技手段,推動整個銀行的智慧化發展,更好地服務實體經濟和推進普惠金融。

  據螞蟻金服蟻盾總經理張英介紹,螞蟻金服智慧風控體系的建立,在過去10年中經歷了基於人工規則、模型階段、人工智能風險防範三個發展階段,最終形成了基於人工智能風控體系,實現了上千條規則、上百個模型在線實時運行。“隨著大數據、人工智能在安全領域的發展,未來,蟻盾將把研發重點放在無監督的異常識別技術,提高風控人員應對風險時的反應速度。”張英説。

  科技助力金融普惠化發展

  為何金融“難普難惠”?國美金控高級副總裁丁東華認為,過去的金融難普難惠,原因在於信息不對稱,徵信成本過高。普惠金融需要商業的可持續性,一種金融行為如果沒有商業的可持續性,就無法有效地建立一個充分競爭的業態,也不可能持續地推進普惠金融。近年來,科技的發展、數據的積累與挖掘有效地解決了一部分徵信不足和徵信空白的問題,有力地推動了普惠金融的發展。“目前國美金融的場景金融已經能做到半個小時獲批、70%的通過率,不良率能控制在0.5%左右。” 丁東華説。

  業內人士認為,金融科技與普惠金融二者存在著共生共榮的“內核”。農業銀行網絡金融部副總經理謝凱表示,普惠金融是金融科技發展的內在動力,全社會對普惠金融的訴求給予了金融科技廣闊的發展空間;與此同時,金融科技更是普惠金融發展的外在驅動力,正是因為科技金融的産生讓更低價優質的金融服務成為可能,兩者共生共榮。

  那麼,未來銀行業該如何利用金融科技手段解決金融普惠難的問題呢?以網商銀行為例,據該行風險管理部總經理余泉介紹,該行基於阿裏生態的數據,建立了一套智慧的大風控體系,應用的指標約有10萬多,從反欺詐到資産評估等多達100多個模型,最後再通過幾千套信貸規則,有效地將風險水準控制在1%左右,同時能夠讓小微企業“3分鐘申請,1秒鐘到賬,零人工干預”,憑信用就能極速貸款。

  值得一提的是,為了推動金融普惠發展,農業銀行的業務互聯網化率已逾90%,基本連接了所有的業務以及絕大部分客戶,並正在通過互聯網金融平臺連接各種金融服務、電商服務和社交服務,通過打造客戶生産生活等各類場景,將金融服務智慧化嵌入場景,從而改變整個金融服務供給方式,讓銀行服務真正實現“你需要,我都在”。

  金融科技極具場景優勢

  “新科技已經到了産業級應用的階段,我國在這個過程之中搭上了快車,這緣于中國金融科技企業商業模式産業量級的應用。”全國社保基金理事會副理事長王忠民認為,由於大量C端用戶將其應用模式快速複製到各類産業場景之中,且原有B端供給效率較差,使得國內的C端成長和發展速度極快,相比其他國家的C端場景發展態勢要好很多,這種金融科技的應用通過支付轉換到金融場景之後,也會極大促進B端原有金融效率的提升。“從現金—支付—餘額—理財—現金理財—財富管理,再到其他的債務端—股權端,一系列維度可以無限延展,讓所有財富積累都可以向最有效率的一端不斷轉換和交易,這就是金融科技的場景優勢。”王忠民表示。

  此外,王忠民認為,大數據技術産業級的運用,以強關聯的特殊演算法提升信息流動的效率,解決了金融最核心的風險定價問題,真正的按風險收益對稱性的原則讓風險帶來收益。而區塊鏈的應用,則可以免去大量的交易成本並解決中間信用的問題。因此,金融科技的發展,使得傳統金融機構提高了效率、降低了成本。未來,大數據、雲計算、區塊鏈、人工智能等金融科技在不同場景之中的産業量級的運用,將使得金融自身可實現産業量級的應用,從而更加高效地配置社會資源,並促進社會發展。(記者趙萌)

聲明:國際在線作為信息內容發佈平臺,頁面展示內容的目的在於傳播更多信息,不代表國際在線網站立場;國際在線不提供金融投資服務,所提供的內容不構成投資建議。如您瀏覽國際在線網站或通過國際在線進入第三方網站進行金融投資行為,由此産生的財務損失,國際在線不承擔任何經濟和法律責任。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