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聯平臺加速佈局業務重構支付格局
第三方支付的“網聯平臺”時代離我們越來越近。據記者了解,按照央行209號文的相關要求,截至10月15日,接近全部持網絡支付牌照的非銀行支付機構以及400余家商業銀行已與網聯平台啟動對接,可完全覆蓋原有支付機構和商業銀行間的合作關係。與此同時,網聯平臺壓力測試、業務切量等與業務遷移有關的工作也均在緊鑼密鼓的推進,另外,網聯平臺已啟動條碼標準研究工作,旨在解決亂象、斷開直連、普惠金融、優化生態。
據網聯平臺相關人士介紹,在商業銀行接入網聯方面,除了直接對接市場上主要的商業銀行,網聯平臺還與農信銀、城商行資金清算中心積極協作推進銀行接入工作,未來會實現市場真正的全覆蓋。
網聯平臺的相關技術能力能否承載中國網絡支付市場的海量高併發交易是市場關注的焦點。在壓力測試方面,據網聯平臺相關人士介紹,網聯平臺已經進行了多輪壓力測試,而其數據交易處理技術能力也正逐步驗證。網聯的系統設計性能為每秒處理12萬筆的平穩運行能力,極值性能可達每秒18萬筆。“網聯的技術和容量設計是否能平穩支撐各個特點時間的高併發交易,是一個重要的挑戰,目前測試情況為我們提供了信心保障。”相關人士表示。
據悉,目前網聯平臺的業務規則、技術標準已經發佈,相關的風險規則在擬定中。與此同時,網聯平臺已經啟動條碼支付標準的研究工作,出發點是為了解決行業亂象問題、保障切斷直連模式、促進普惠金融並優化市場生態,未來在與相關部門溝通的基礎上,會適時推出網聯標準的條碼信息編碼規範和相關技術規範。
條碼支付作為應用場景比較多的業務,與每個人都息息相關,但是市場上也存在“套碼”等現象,以至於監管層無法確定其交易真實性,這將帶來一定風險,網聯在二維碼領域有所作為的目的之一也是解決亂象,促進行業更好發展。支付機構可以自主選擇是否使用網聯標準,網聯標準被市場充分認可後也可期待上升到行業標準。
網聯模式在世界範圍內獨一無二,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高級研究員董希淼表示,網聯的出現,直接宣告支付機構與銀行“直連時代”從此終結。對於大型支付機構而言,“網聯”上線抹平了其直連體系帶來的壁壘優勢。對中小支付機構而言,由此將能夠與大型支付機構在同一個起跑線上競爭,支付機構之間的競爭將主要圍繞支付場景的豐富、金融服務的便利和客戶體驗的提升來展開。“網聯”上線後,支付機構客戶備付金將全部上存到央行專用存款賬戶進行集中存管,備付金的利差收入歸零,也不可能再被挪用。同時,央行將能更全面準確地掌握第三方支付數據,更好實施監管,降低各類風險隱患。
不過,網聯平臺未來仍面臨一定挑戰。董希淼認為,在清算服務市場化的大趨勢下,網聯平臺需要政府、股東、銀行、市場等各方共同努力,研究合理的收費方案、利潤分配機制、清算品牌、發展策略等。網聯平臺的商業模式清晰性、系統穩定性、交易安全性等問題也還在探索之中。
網聯與銀聯在現階段的關係也是市場關注的焦點。對此,相關人士表示,銀聯是一個典型的卡組織,負責銀行卡相關的交易清算。而根據央行的批復,網聯的定位是主要處理支付機構發起的涉及銀行賬戶的網絡支付的清算。網聯先期將重點做好清算業務,在産業鏈上不會走的特別長,後續將立足自身特性,積極為國家戰略、金融監管以及市場創造更多元價值。(記者 張莫 實習記者 向家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