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金貸平臺攬客成本奇高 戶均可達240元
段久惠/製表 周靖宇/製圖
如果問,互聯網金融最貴的是什麼?答案可能是流量——即用戶。
趣店集團近期公佈的三季度報告顯示,當季實現凈利潤6.6億元,業績增長強勁。但值得注意的是,含有獲客成本的“銷售與市場費用”項目裏,當季規模高達1.879億元,同比增幅高達384.7%。
這還是行業龍頭的數據,而普通的現金貸平臺,除了與已上市、實力雄厚的互金企業競逐市場之外,還要在彼此拼殺中分得一杯羹,爭奪流量的成本更高。業內人士介紹,“業內平均獲客成本150元左右。生猛一點的平臺,獲客成本在180元~240元。”
獲客成本高企
“流量太貴了。”近幾個月來,這句話已經成了不少互金企業運營人員見面時的開場語。
從急用錢時線上借款的行為來看,現金貸用戶可能分佈在提供網絡服務的各個角落,哪有流量,哪就有現金貸用戶。
流量貴,就意味著獲客成本高企。備受關注的趣店集團的三季度報告顯示,當季實現凈利潤6.6億元,同比增幅高達330%,業績增長強勁;當季活躍借款人數7500萬人,同比增幅174.7%。而含有趣店獲客成本的“銷售與市場費用”項目裏,今年三季度費用增至1.879億元,同比增幅高達384.7%。
而趣店今年首發(IPO)招股書曾引熱議的一個地方是:依託螞蟻金服和借唄平臺的導流作用,線上獲客成本不斷降低。2015年11月,支付寶開放趣店集團旗下産品入口,2014年和2015年,趣店的凈虧損額分別為619萬美元和3500萬美元;2016年扭虧為盈,全年凈賺8500萬美元;今年上半年,總盈利達1.43億美元。數據顯示,趣店獲客成本從2015年的169元(每戶,下同)下滑到2016年的不足50元。
而今年4月底上市的信而富招股書公佈的獲客成本約為117元;近日披露IPO招股書的樂信集團今年前9個月獲客成本約105元。
更多的各類中小型消費金融、現金貸平臺,除了與已上市、實力雄厚的互金企業競逐市場之外,還要在彼此拼殺中分得一杯羹,爭奪流量的成本更高。“業內平均獲客成本約150元。”上海旖美信息技術公司消費金融業務運營負責人告訴記者,“生猛一點的平臺,獲客成本在180元~240元。”
流量爭奪戰
“在行業內,一個用戶多頭借貸,一個月內超過了30家,才無法再借款。”北京一家互金公司風控高級經理李女士告訴證券時報記者,現金貸用戶群基本上是多頭借貸,流量珍貴,“如果不默許(多頭借貸),那就沒客戶了。”
在激烈的流量爭奪戰中,獲客成本水漲船高,圍繞用戶獲取也形成了一個産業鏈條。
平臺方獲取用戶主要有三種方式,包括貸款超市導流、同業互相導流、廣告投放。貸款超市,是指集結各類現金貸APP,並提供借貸撮合服務的綜合平臺。
上述旖美運營負責人曾統計上千條現金貸甲方、乙方信息,甲方一般為平臺方,需要導流;乙方為大數據風控平臺、貸款超市等,甚至包括一些短視頻和直播APP平臺、遊戲平臺等,他們擁有註冊用戶等流量。甲乙雙方彼此匹配需求,據其介紹,當前行業內,貸款超市導流模式按照註冊量(CPA)計算,相應的優質大平臺拿價更有優勢,“單個客戶導流價格幾個月前是10元,現在一般是12元~15元,價格一個月一變。”
而更常見的是,行業內轉賣用戶信息的“二次導流”。不少人會遇到,一旦在某個平臺註冊試用之後,會收到多個平臺的短信息推送。在行業內,一平臺未審核通過的用戶信息被轉手賣到另一平臺的情況,也不少見。
“業內一些平臺也接受二次導流。”上述風控高級經理李女士解釋,這一方面是最大化利用用戶信息,行業內單條客戶信息轉手價為5元;另一方面,不同的風控模型判定同一個用戶,可能會得出不同的審核結果,也助推了多頭借貸,“歸根結底,還是要全面多維地開放用戶數據,平臺方還需要一個大平臺整合數據資源。”
對此,業內人士表示,這個平臺或正是孵化中的“信聯”。
孵化“信聯”
根據目前監管部門的設想,信聯將是一個有望破除各個現有互聯網金融平臺“各自為政”的國家級網絡金融個人信用基礎數據庫。
“信聯的成立,將能彌補行業共用信息共享平臺的缺位。”蘇寧金融研究院互聯網金融中心主任薛洪言表示,當前,業內大多是通過小範圍多家聯合共享、基於行為數據的多頭借貸大數據模型等進行風險防控,但效果有限,也難以全行業普及。
公開信息顯示,“信聯”將由國家金融主管部門牽頭,芝麻信用、騰訊徵信、中誠信、深圳前海徵信、鵬元徵信等8大機構,以及小米、360、開鑫金服、宜信等部分行業相關機構參與建設,目標為效倣第三方支付“共建、共有、共享”原則的“網聯”模式,在傳統金融之外,實現對互聯網金融和小微金融個人徵信的全面覆蓋。
目前,不少業內人士普遍的疑慮是,個人徵信系統龐雜,且用戶信息涉及到核心商業機密,參與機構之間能否真正打破技術壁壘、平衡利益關係做到共享數據,對還在孵化中的信聯來説尚存最大考驗。(見習記者 段久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