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上炒匯:餡餅還是陷阱
▲ 外匯保證金交易屬於金融業務,應依法獲得金融監管部門批准才能開展,但我國目前並沒有法律法規明確允許該交易,即類似平臺在我國並不合法
▲ 詐騙平臺通常以“穩賺不賠”吸引投資者,並以“人拉人、層層返利”的模式發展下線,待擴充規模後便卷款一跑了之
現在,只要在網上搜索“外匯理財”“炒匯”等關鍵詞,就能看到各種網絡平臺的廣告,不少平臺標榜“免費起步”“專業正規”“10年交易經驗”“高收益、低風險”等。在各種網絡貼吧、微信朋友圈的資訊中,也將所謂的外匯理財吹得天花亂墜,鼓吹網絡炒匯沒有莊家控盤、是“最乾淨的市場”、收益大大超過其他理財産品等。
網絡炒匯真的這麼美嗎?近期,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提示投資者,境內外機構未經批准通過互聯網站、移動通訊終端、應用軟體等網絡平臺為境內客戶提供外匯、貴金屬、期貨、指數等産品均屬於違法行為,參與此類平臺的投資活動面臨較大風險。
交易不受法律保護
通常大家理解的外匯交易就是換匯,個人到銀行將人民幣兌換成其他貨幣,每人每年有5萬美元的限額。去銀行換匯是沒有杠桿的直接兌換,誘惑投資者去冒險、聲稱能賺大錢的所謂網絡外匯理財則是有杠桿的。
更何況,網絡上此類交易平臺魚龍混雜。目前,網絡外匯交易平臺分為“真平臺”和“假平臺”兩種。一種是直接對接國際外匯交易市場的“真平臺”,由國外監管部門批准的境外經紀商代理交易;另一種是以境外正規經紀商為噱頭,以直接參與國際市場交易、高額回報為誘餌,實則從事傳銷或非法集資的“假平臺”。
但是,無論投資者選擇哪一種平臺,風險都極大,因為都是非法的。
大家常説的外匯理財、網絡炒匯又被稱為“外匯保證金交易”,並不是什麼新“玩法”。早在上世紀90年代初,在廣東、深圳、北京等地就曾出現過一股外匯保證金交易熱,隨後很快被叫停。叫停的原因一方面是缺乏監管,另一方面是投資者對這項業務一知半解,很多個人和機構損失慘重。從那時起,這一業務被監管機構認定為違法行為,交易不受法律保護。
直到目前,這一交易也沒有合法化。只是現在這類平臺更為隱蔽,有的是在微信朋友圈“拉人”,有的則隱藏在手機應用軟體中。外匯保證金交易屬於金融業務,依法應獲得金融監管部門批准,但我國目前並沒有法律法規明確允許該交易,即類似平臺在我國沒有合法化,參與第一種外匯交易平臺的,包括國內代理、宣傳機構以及投資者都需要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
第二種詐騙平臺通常以“穩賺不賠”吸引投資者,並以“人拉人、層層返利”的模式發展下線,待擴充規模後卷款一跑了之。此前,IGOFX、ItraderFX等多家網絡炒匯平臺“跑路”,不少投資者蒙受鉅額損失,有的甚至傾家蕩産。
網絡炒匯“套路”深
如何分辨網上炒匯的“假平臺”?通常他們都有一些慣用的“套路”。
第一個套路是身穿“洋馬甲”,聲稱自己在境外成立或受到境外權威機構監管。如“跑路”的IGOFX平臺自稱2012年在新西蘭成立,總部在太平洋的島國瓦努阿圖。ItraderFX則冒名頂替國外某投資公司,宣稱公司受到塞浦路斯證監會(CySEC)的監管,當時還公然挂出了監管號,直到公司突然卷款消失,投資者才意識到上當受騙。還有些平臺聲稱自己註冊在英國,公司遍佈全球等,實際上,平臺背後所謂的境外金融機構大多子虛烏有。
第二個“套路”是號稱使用MT4。IGOFX等平臺均宣稱自己使用的是正規交易軟體——MT4,號稱這款軟體是國際主流交易工具,有的平臺還號稱擁有專有的MT4挂單指標和技術分析指標。光看這些,不明究竟的投資者可能就誤以為其專業可信了。實際上,MT4是一種市場行情接收軟體,而多數平臺只是用這一看似專業的軟體和專業術語來“包裝”自己進而行騙。
第三個“套路”是“高收益、低風險”。IGOFX打著“躺著賺美金”的口號,宣稱100美元起投,1年7倍、2年66倍收益,月盈利20%。IGOFX宣稱排名第一的基金經理,32個月的投資回報率是4915.05%。有的為投資者推薦“金牌基金經理”,可以跟著他下單操作,“穩賺不賠”;還有的為進一步“忽悠”投資者,聲稱可以設置止損線,自動止損鎖住收益。但在關鍵時刻,所謂的止損線就失靈了。
第四個“套路”是“層層返利”。通過發展下線,按層級返利的方式不斷吸引新投資者加入,除了投資收益,投資者可以通過發展線下獲得提成,發展的下線越多,則提成越高。
風險極大須謹慎
對於此類外匯理財的風險,相關部門曾多次提示其中的風險。
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提示,目前,從事外匯、貴金屬等杠桿交易的網絡平臺(含跨境)在我國無合法設立依據,金融監管部門從未批准,開展上述交易業務的網絡平臺屬於非法設立,參與此類平臺交易的雙方權益均不受法律保護。因此參與此類平臺的投資活動面臨較大風險。
協會呼籲,各類從事互聯網金融業務的金融機構和支付機構應嚴格遵守國家金融法規,不得為此類非法金融交易提供服務。同時,社會公眾應認清非法金融交易活動的本質,自覺抵制高收益誘惑,增強自我保護意識,遠離違法違規交易,謹防因交易違法造成自身財産損失,如發現違法犯罪活動線索,應立即向主管部門反映或向公安機關報案。
今年10月份,國家互聯網金融安全技術專家委員會提示,我國存在大量面向境內用戶的互聯網外匯理財平臺,這類平臺分為兩類:一是外匯交易平臺,二是以“外匯交易”為名進行融資分紅的平臺,“部分互聯網外匯理財平颱風險較為突出”。今年7月,公安部集中開展打擊整治涉眾型、風險型經濟犯罪活動,其中就涉及類似的網絡炒匯詐騙。
不僅在我國,俄羅斯央行在今年9月也聲明,已關閉了400家網站,其中包括向俄羅斯客戶提供金融服務的詐騙公司,這些公司沒有獲得俄羅斯央行頒發的必要牌照。俄羅斯央行警告投資者,這些網站都屬於活躍在外匯行業的公司或銀行,與這些公司進行交易容易造成嚴重經濟損失。若公司在國外註冊且沒有俄羅斯監管,投資者是不受保護的。
一位股份制銀行的外匯專家提醒投資者,外匯市場波動較大,非專業投資者參與風險極大,更不要輕信網絡外匯理財“忽悠”,網上一些與外匯理財相關的信息也要仔細分辨,不要輕信。(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陳果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