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交出行最搭移動支付 巨頭們爭先恐後均已進入
“即使排隊,也要刷雲閘機出行。”杭州市民小嚴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
所謂“雲閘機”,即讓傳統只能識別固定票卡的地鐵站閘機與互聯網結合,具備網絡身份識別及付款結賬功能。
根據第一財經記者了解,目前杭州地鐵進站閘機分為兩種,雲閘機及傳統閘機。其中,雲閘機支持NFC近場支付、支付寶掃碼支付等移動支付方式。
在進入公共服務的大潮中,支付寶、微信支付、銀聯等移動支付巨頭們佈局搶灘,移動支付場景的爭奪終於從商家付款來到了公共交通。
移動支付瞄準公交出行新藍海
刷手機坐公交,最早是在2016年8月,由支付寶聯手杭州公交集團在公交506路(武林門北至余杭)上實現的。這是一種將支付寶生成的二維碼對準公交車上的刷卡器掃描,聽到“叮咚”聲後就完成付款的方式。
將傳統的公交卡進行虛擬化,對公交公司而言,收銀效率進一步提升,避免了假幣的問題。對於卡通公司而言,借此實現了信息化和移動互聯網化,從以前的“認卡不認人”到“一卡一人”,後續可以進一步挖掘其中的數據價值。
杭州的上班族小洪説,“以往坐公交車沒帶交通卡就很不方便,最頭疼是翻遍口袋沒零錢。”現在不用帶交通卡、也無需再投幣,刷手機即可乘車,這極大地方便了本地市民和外地遊客,尤其是外地遊客。
根據艾瑞諮詢發佈的《2017年Q2第三方移動支付市場規模報告》顯示,2017年第二季度第三方支付移動支付市場總規模達到27.1萬億元。其中,支付寶二季度的市場份額佔比為63.1%,財付通二季度的市場份額佔比為29%。
隨著移動支付的發展,公交移動支付領域已經由公交拓展到地鐵,支付形式錶現為通過NFC近場支付、支付寶、微信掃碼支付等多種形式。
産業升級與區域金融協同創新中心研究員李虹含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目前,就北京的顯示情況來看,開通了NFC近場地鐵刷卡後,公交一卡通的銷量已有減少,並且在充值方面,許多人已經開始嘗試在線充值。
而隨著刷臉支付商用落地後,在公交出行領域也將推廣。目前,直接刷臉乘坐地鐵技術已經實現。
2017年10月雲棲大會期間,杭州公交展示的“刷臉支付+公共交通”的應用場景,就應用了螞蟻金服、阿裏雲、高德地圖等合作夥伴的技術,用戶只需在終端簡單完成個人真實人像信息註冊後,就可以不帶手機,直接刷臉乘車。2017年12月5日,上海地鐵也實現了刷臉乘車的技術。
BATJ與銀聯齊發力
根據第一記者了解,目前,騰訊、支付寶、銀聯雲閃付、京東閃付均已佈局公共交通出行領域,結合了小額、高頻、剛需三大特徵的交通出行成為移動支付巨頭的必入之地。
在公交出行領域,2017年12月11日由中國銀聯聯合産業各方共同發佈的“雲閃付”支持打開APP直接使用銀聯二維碼掃碼支付、各類手機Pay開通申請。同時,中國銀聯在各地持續加快對交通出行支付服務體系的佈局。目前有360余個市縣可以受理銀聯閃付,有10個城市的地鐵可以受理銀聯閃付或二維碼支付。12月26日,騰訊、財付通、武漢地鐵集團和武漢智慧地鐵科技有限公司簽署戰略合作協議,將共同推動武漢“互聯網+交通”發展。自26日起,武漢地鐵全線網開通NFC安卓手機過閘、手機掃碼購票等服務。同日,杭州地鐵和螞蟻金服聯合宣佈,自12月27日下午5點起,乘客只需在支付寶內領取“杭州地鐵乘車碼”,就可以在杭州72個地鐵站直接掃支付寶二維碼入閘乘車,而無需再購買實體地鐵票。這取代了此前的雲購票服務(乘客在支付寶內提前購票,再到地鐵站自助取票機上取票)。
根據支付寶介紹,生成乘車二維碼後,基於支付寶“先乘後付”的信用能力,通過刷二維碼先對用戶身份進行識別,識別成功後用戶就可以輕鬆過閘,先去坐地鐵,而地鐵費用的扣款則發生在之後。即便在沒有網絡信號的環境下,或者支付寶賬號內沒有餘額,也能保證乘客先乘車。
無獨有偶,京東支付在公交出行領域的佈局,也是採取了先乘車後付款的模式。2017年9月,京東支付聯合北京軌道交通單程票互聯網票務的官方服務平臺——易通行APP推出“乘車二維碼”支付服務,用戶只要下載易通行APP開通“乘車二維碼”,並綁定京東支付作為後付費扣款賬戶,就能使用該功能乘坐北京地鐵。
京東支付相關負責人表示,這種方式打破了用戶乘坐地鐵需預充值消費的壁壘,是針對消費者出行支付體驗的全面升級。
銀聯雲閃付的“先乘後付”則是通過預授權的形式實現。上述受訪對象小嚴表示,如選擇閃付模式進站,可在進站時先刷預授權,出站後再進行結算。
“一揮即付”、“一掃即付”已成為百姓交通出行的新常態。根據記者不完全統計,目前公交出行領域中,一掃即付的支付方式包括掃碼付(購票、乘車碼);一揮即付的支付方式依託NFC技術展開,包括通過智慧手機、可穿戴設備(Huawei Pay、Apple Pay、Samsung Pay、Mi Pay)等方式或者開通具有閃付功能的銀行卡等。
掃碼付與NFC的王者之爭
支付巨頭搶灘公交出行市場,花樣繁多。移動支付改變日常乘車消費習慣已經成為公交出行領域的一大趨勢。時效性、便捷性、安全性,成為了大多數用戶在選擇移動支付方式時考慮的問題。
在公共交通場景下,NFC近場支付相對有著數據傳輸、安全性及用戶體驗三大優勢。無需連接移動網絡,可避免因手機沒有信號而無法支付的尷尬。此外,NFC模式省去了手機解鎖、打開App、點擊掃碼等多個繁瑣環節。
業內人士表示,通過NFC的銀聯支付標記替代銀行卡號進行交易驗證的技術,可降低卡號在信息存儲、傳輸等環節中發生泄漏的可能性,更加安全。
然而,相比二維碼支付技術近兩年的迅速崛起,NFC支付的發展一直不溫不火。在移動支付領域,用戶規模與用戶對支付品牌的熟知度對交易規模的影響較大。
有用戶對記者表示,不論近場支付是否方便,自己更習慣使用微信、支付寶等掃碼付款模式,因此在乘坐地鐵時會使用支付寶支付乘車。
掃碼支付技術成熟,已經形成廣泛的商戶覆蓋和用戶習慣,NFC支付在公交領域的優勢則在於快捷,特別是在手機沒有信號的情況下,NFC的優勢就體現出來了。
但隨著雙離線技術在公交支付領域的廣泛應用,掃碼付正在逐漸拉近與NFC在支付體驗上的差距。
以支付寶為例,與在便利店“刷”支付寶不同,乘坐公交的支付信息並不是瞬間顯示,而是在“叮叮”聲響後的大約2-3秒。這就是支付寶公交碼的“雙離線”二維碼支付技術:保證了在0.3秒內,在閘機、手機雙雙離線的情況也可以保證人順利刷卡乘車。
“雲閘機上的每種支付方式,我都體驗過。”小嚴表示,近場支付相對方便,手機放在雲閘機上即可通過。如果佩戴可穿戴設備,連手機都不用掏,直接通過手錶刷“卡”進閘機,乘坐地鐵。
蘇寧金融研究院互聯網金融研究中心主任薛洪言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NFC技術的最大問題在於用戶教育和普及,不過公交出行領域,NFC的體驗要遠勝於掃碼付,後者需要解鎖手機、打開APP等動作,而NFC真正實現了“一揮即付”。所以,一旦用戶有過NFC支付體驗,成為忠實用戶的概率很大。掃碼付憑藉遙遙領先的用戶普及度,可能在開始時領先,但中長期看,很大概率會被慢慢趕超。(杜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