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擊達沃斯|世紀大辯論:數字資産是泡沫 or 未來貨幣?

2018-01-29 14:08:30|來源:一財網|編輯:許煬

  比特幣的價格在2017年暴漲13倍,且波動劇烈,比特幣也從技術狂人和不法分子的“地下世界”一躍成為主流投資品種。今天,已經有接近1000種不同的加密資産在市場上交易,總計市值接近5400億美元,其底層技術區塊鏈也成了大型金融機構無法忽視的新興革命性技術。

達沃斯一財專場“數字貨幣:泡沫資産?”辯論會

  值得一問的是,這些加密資産最後真的會不斷發展並持續繁榮麼?抑或是,它們究竟是不是泡沫、詐騙、龐氏騙局、洗錢的工具?或是下一場金融危機的種子?

  近期,不少央行宣佈將探索或試驗基於區塊鏈技術和其他技術的央行數字貨幣(CBDC),這對加密貨幣意味著什麼?央行數字貨幣是使用區塊鏈技術還是其他技術尚未得出定論。

  鋻於科技開發者、投資者、監管層和央行家看待加密資産的角度都不盡相同,因而很難達成共識。為此,在世界經濟論壇(冬季達沃斯論壇)期間,第一財經的“數字貨幣:泡沫資産?”辯論專場旨在為比特幣等加密資産、ICO(首次代幣發行)、區塊鏈技術譜寫未來的發展路徑。參與討論的嘉賓涵蓋央行家、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資深投資人,可謂是一場陣容強大的“世紀大辯論”。

《第一財經日報》副總編輯、第一財經研究院院長楊燕青

  本場辯論由《第一財經日報》副總編輯、第一財經研究院院長楊燕青主持,犀利的提問之下,瑞典央行副行長西西裏亞·史金斯利(Cecilia Skingsley)、耶魯大學Sterling經濟學教授羅伯特·席勒(Robert J. Shiller)、Radian Partners創始合夥人朱晉酈 (Jennifer Zhu Scott)、Index Ventures聯合創始人尼爾·瑞默(Neil Rimer)四位嘉賓觀點激烈碰撞。

  比特幣是資産,是場有趣的實驗

  在傳統經濟學家眼中,比特幣似乎少不了被冠上洗錢工具、大泡沫的“罪名”。不過,在此次辯論中,史金斯利和席勒口下留情,認為比特幣等加密貨幣更是一種“資産”而非“未來貨幣”。席勒更是提及——相比于其他技術,大家對比特幣的關注似乎太多了點。

  當被問及“如何看待比特幣的基本價值,是否認為比特幣等數字貨幣有一天會取代一部分傳統貨幣”時,希勒列舉了一些過去的例子。

耶魯大學Sterling經濟學教授羅伯特·席勒

  他稱,1979年時,有一個非常有趣的提案,針對金本位的失效,有人提出“補充美元”(compensate dollar)提案,即推出一種由黃金價值支持的紙幣,通過貨幣權威部門使得其購買力保持始終恒定,“談論了好久,但從未實現。”他稱。

  另一個例子是發生在1967年的智利的一種叫Unidad de Fomento的帳戶單位,為了保持其價格穩定,需要不斷調整通貨膨脹率,但最終Unidad de Fomento也只在南美洲一些地區被使用。

  由此談及比特幣,希勒表示,比特幣是一個“有趣的實驗”。“比特幣是另一個非常聰明的想法,我對這個技術印象深刻,但是在我看來,這是另一種技術。我傾向於認為比特幣是一個有趣的實驗,這不是我們生活中永久的特徵。我們過分強調比特幣,我們應該(將關注)擴大到區塊鏈,區塊鏈還有其他應用程式。”他稱。

  史金斯利認為比特幣的眾多屬性決定了其並不適合成為一種貨幣。“比特幣波動太過劇烈,因此不是一個好的貨幣。同時,如果用比特幣作為法幣,一定會造成通縮。當然你們可以將其作為一種資産,只要人們認為一樣東西有價值,就可以作為資産。”

瑞典央行副行長史金斯利

  學者普遍認為,虛擬貨幣具備通縮性,將抑制經濟發展。比特幣將在2140年達到2100萬數量上限,數量有限使得虛擬貨幣很難成為與現代經濟發展需要相適應的交換媒介,若成為本位幣,必然導致通貨緊縮,抑制經濟發展。

  此外,比特幣缺乏國家信用支撐,難以作為本位幣履行商品交換媒介職能;缺少中央調節機制,與現代信用貨幣體系不相適應。

  當然,也有人質疑,中本聰(Satoshi Nakamoto)的那篇關於比特幣的曠世論文誕生於金融危機期間,那時大家對央行完全喪失了信仰。

  對這一種説法,史金斯利作為一個央行家表示並不認同。她稱:“在瑞典,比特幣的交易量是刷卡交易量的1/30,而後者都是由央行系統處理,央行仍然具有競爭力。” 

  在她看來,“貨幣是一種社會契約,實現儲值、交易等功能。發得太多就有通脹,太少就有通縮,會傷害人民。曾經我們嘗試以黃金作為貨幣,但隨著人類文明、科技的發展,黃金失敗了。過去我們基本使用紙幣,現在是電子支付等等。”史金斯利認為,未來究竟如何演變,仍然值得進一步觀察。

  為技術、信仰而持有

  當然,有那麼一群技術信奉者並不認為比特幣只是萬千資産中的一種,在他們眼中,比特幣就是未來貨幣。去年備受關注的“分叉”,其實就是部分“礦工”為了解決比特幣交易處理速度慢的問題,而“滋生”出的事件。

Radian Partners創始合夥人Jennifer Zhu Scott

  “我不在乎比特幣價格,它存活了這麼久,就説明它很有生命力。我為比特幣背後的理念和信仰而持有(I hold for the idea and belief),這也會啟發很多新的創新。”朱晉酈表示。

  她表示,如果論儲值價值,比特幣等加密資産的表現似乎已經超過了黃金;至於區塊鏈技術是否可以取代央行普遍使用的實時全額結算系統(RTGS,處理流程和資金轉賬指令),“由於規模問題,區塊鏈技術目前還不能保證,但未來也不是沒可能。”她説。

  “總之這是一個長期項目,現在是初期,數字資産還不完美,但我第一次閱讀中本聰的白皮書時,就被這種‘點對點支付’的力量所吸引,我們今天能夠匯聚資深投資人、央行家、諾貝爾獎得主來討論,不就是因為這是一個超級棒的項目嗎?”朱晉酈稱。

  具體而言,比特幣的交易數據都保存在區塊中,區塊的大小限制了保存數據的多少。目前區塊大小是1M,每個字符最少250KB,一個區塊每秒最多處理7筆交易。相比之下,VISA平均每秒交易量上萬,支付寶峰值接近9萬。因此,也有圈內人士此前告訴第一財經記者,那群秉持“比特幣是未來貨幣”信仰的人必然支持擴容,因為1M大大限制了支付場景。但如果只是用比特幣進行價值存儲,其實1M並沒有什麼問題。

  作為資深投資人,瑞默也從自己的角度談論了對於比特幣的信仰。“現在的貨幣中心化的産物,有時不值得信任。我看到的持有比特幣的投資者往往都是聰明的、受過良好教育的、理性的人,例如有一個人生長在阿根廷,曾目睹父母到超市在一天之內把錢全部花完,因為擔心第二天貨幣會貶值。他們對於政府維持貨幣價值的能力缺乏信心。對他們來説,比特幣可能是一種令人安心的存儲價值的方式。”

Index Ventures聯合創始人Neil Rimer

  不過,瑞默仍然認為,比特幣是需要被監管的,“所有我願意涉及(投資)的事物都是需要被監管的。我不認同那種‘我們需要改變一切’,因為‘被監管的科學不夠酷’的想法。事實上,所有金融科技方面的創新都有一點超出現有的監管框架(的監管範圍),但還是以一種負責任的方式運作。”

  他舉例稱,“例如英國,引入了‘沙盒監管’模式,假設它們會做出有價值的事情,允許它們自由發展,但也確保危害可控。”

  全球央行數字貨幣=未來貨幣?

  正是由於目前區塊鏈技術的局限、去中心化理念仍然難以被廣為接受、加密貨幣波動過大等原因,眼下各界似乎對於央行數字貨幣抱有更高的期待。

  過去兩年以來,全球央行都在對研究數字貨幣表現出極大的興趣,包括中國、日本、瑞典、英國、加拿大、荷蘭、澳大利亞、新加坡、印度等。新加坡央行和瑞典央行等已經開始進行相關試驗,中國央行也在組織進行積極探索和研究。

  “我們的確在對央行數字貨幣進行研究,但具體怎麼推行,還需要一段時間來觀察,”史金斯利告訴記者,“如果發行的話,我認為這更可能是M0,而不是M1、M2。”

  瑞典央行此前在其報告中稱,“無現金社會”即將來臨。為了捍衛央行控制貨幣發行、調節貨幣週轉從而調控經濟的能力,瑞典央行決定研製自己的數字貨幣“e-krona”。這種數字貨幣不僅利用了現在流行的區塊鏈技術,使得結算和交易系統更加簡便,還保證了貨幣的中心化。

  中國央行副行長范一飛近期發表文章稱,中國現階段的央行數字貨幣設計應注重M0替代,而不是M1、M2替代,現階段,M1和M2基於商業銀行賬戶,已實現電子化或數字化,沒有用數字貨幣再次數字化的必要。“支持M1和M2流轉的銀行間支付清算系統(如大小額支付系統和網上支付跨行清算系統等)、商業銀行行內系統以及非銀行支付機構的各類網絡支付手段等運轉正常,且在不斷完善升級、日益高效,能夠滿足我國經濟發展的需要。”

  在范一飛看來,用央行數字貨幣替代M1和M2,既無助於提高支付效率,還會造成對現有系統和資源的巨大浪費。相比之下,現有紙鈔和硬幣的發行、印製、回籠和貯藏等環節成本較高,流通體系層級多,且攜帶不便、易被偽造、匿名不可控,存在被用於洗錢等違法犯罪活動的風險,實現數字化的必要性與日俱增。

  當然,各界對於未來何種央行數字貨幣能成為“未來貨幣”仍無定論。“我認為,未來的貨幣可能是人民幣CBDC,如果它能在‘一帶一路’上促進貿易,一定會取得很大的進展。”朱晉酈稱。

  瑞默認為,數字美元貨幣(digital dollar)可能是未來貨幣;席勒則認為,歐元CBDC有成為未來貨幣的可能性。(周艾琳 後歆桐)

聲明:國際在線作為信息內容發佈平臺,頁面展示內容的目的在於傳播更多信息,不代表國際在線網站立場;國際在線不提供金融投資服務,所提供的內容不構成投資建議。如您瀏覽國際在線網站或通過國際在線進入第三方網站進行金融投資行為,由此産生的財務損失,國際在線不承擔任何經濟和法律責任。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