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入編”銀聯 大限日條碼支付正式接入銀聯清算

2018-04-02 10:24:52|來源:證券時報|編輯:許煬

  在條碼支付直連模式的大限之日,微信支付宣佈將其條碼支付業務接入銀聯,由後者提供轉接清算服務。

  同時,支付機構繳存人民銀行的客戶備付金存款在今年2月末已達到2202.35億元,比2017年末的994.90億元飆漲了121.36%。

  收單側直連被切斷

  一位資深大型支付機構人士告訴記者,條碼支付直連包括“發卡側直連”和“收單側直連”,此次銀聯與微信支付的合作,不涉及發卡側快捷支付業務,只將銀行在收單側對財付通條碼支付的受理業務納入銀聯網絡。

  他進一步分析道,此次合作對原有銀行卡業務的四方模式沒有任何影響,不改變原有微信支付産品體驗,僅改變收單機構受理微信支付條碼支付業務的交易路徑——即由每個收單機構分別對接微信的模式調整為各收單機構對接銀聯,銀聯擔任唯一中轉站,再對接微信支付,轉接交易並清算資金。

  “我們從自己的經驗來説,銀聯與微信支付制定的新的業務介面,和原來的介面並沒有太大改變,也沒有增加我們下游收單機構的成本,商戶的手續費和受理流程也沒有太大變化。整個遷移還是比較順暢。”該支付機構高管説。

  事實上,在多家媒體的報道中,“斷直連”(在銀行、支付機構的跨行清算中引入清算機構)至少有兩個時點:4月1日、6月30日。

  那麼,“斷直連”究竟指的是哪個時點?

  這就涉及不同的支付業務種類: 4月1日是支付創新業務規範(即281號文)和條碼支付業務規範(即296號文)雙雙規定的時點,要求支付機構遷移的是條碼支付業務;6月30日是央行支付結算司下發的一則通知規定的時點,要求支付機構遷移的是涉及銀行賬戶的網絡支付業務,而且還規定了具體的清算承接平臺——網聯。

  也即,“斷直連”針對的支付業務類型是不一樣的,所以時點也不相同。

  清算蛋糕如何分?

  目前,銀聯已經和光大銀行、通聯支付、銀聯商務三家收單機構的微信支付連線交易調通,生産驗證完成並成功投産。

  光大銀行表示,作為該業務第一家上線合作銀行,將與銀聯共同努力,繼續提供更為安全、高效的支付服務。

  “線上的無卡支付的轉接清算,銀聯和網聯都已經有方案了,而且都已上線,就看各家支付機構的意願和選擇了。但線下掃碼比較複雜,知名支付機構都有自己的碼標準,後來銀聯和網聯又先後推出了自己的碼標準,然後還有一堆四方機構的聚合碼。我認為,得標準者得天下。”一名華北支付公司的高管告訴記者。

  無獨有偶,京東金融副總裁、支付事業部許淩也表示,“銀聯碼、網聯碼,誰最終能推成行業標準,使得能全行業互通互聯,這才是大贏家。”

  微信支付的條碼支付業務接入銀聯後,市場的目光聚焦到支付寶的身上——畢竟就在半個月前,市場才傳出了它和微信都要雙雙接入銀聯的風聲。對此,支付寶的回應仍舊是:“我們正在學習《條碼支付業務規範》,對接入銀聯的方案暫時不清楚。”

  備付金規模兩個月翻了一倍多

  在清算機構搶奪“斷直連”蛋糕的同時,支付機構交存至央行賬戶的備付金,正在猛增。

  按照央行在去年末祭出的大招,支付機構客戶備付金集中交存比例將由去年4月延續至今年1月的20%檔位,分三次逐月提高至50%檔位。

  央行的統計數據顯示:1月末,備付金規模為1237.57億元,較去年末的994.9億元上漲了242.67億元;到了提額進程正式開啟的2月,這一數據飆到了2202.35億,較1月末上漲964.8億元。

  套用央行規定的提額政策,可將2月相較1月的增量(964.8億元)看做客戶備付金總規模的10%。也就是説,目前,我國支付機構賬上沉澱的客戶備付金總額至少有9600億。

  面對一個可“躺著賺錢”的、近萬億的大蛋糕,業內人士告訴記者,不少支付機構的遷徙動力並不太強,所以遷移進程緩慢。“這也是央行動真格叫我們交到50%的原因。”滬上一位第三方支付公司高管告訴記者。

  該高管稱,支付機構的客戶備付金沉澱量越高,銀行給予的利息就越高。一般銀行給予的利息利率在年化3%左右,高的可達到4%以上。以此計算,除支付寶、財付通外,二線支付機構備付金的日均沉澱量就可以達到30億-50億。

  “躺著賺利差”也催生一個畸狀——支付機構開拓新支付場景的動力不強,更有甚者為了提高備付金的收益,違規挪用備付金,購買銀行理財産品、參與過橋貸款,甚至投資高風險證券類項目等,這也是央行加強支付機構客戶備付金監管的原因。(證券時報記者 劉筱攸)

聲明:國際在線作為信息內容發佈平臺,頁面展示內容的目的在於傳播更多信息,不代表國際在線網站立場;國際在線不提供金融投資服務,所提供的內容不構成投資建議。如您瀏覽國際在線網站或通過國際在線進入第三方網站進行金融投資行為,由此産生的財務損失,國際在線不承擔任何經濟和法律責任。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