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加碼推進數字貨幣研究
近日,央行在官網上發佈了《央行直屬單位2019年度公開招聘職位需求信息表》,其中列出了與數字貨幣有關的負責技術研發、法律事務、風控研究等三項工作的職位需求。北京商報記者了解到,雖然國內對於數字貨幣交易和ICO保持了高壓態勢,但對於數字貨幣以及區塊鏈技術的研究卻早已起步。
據了解,早在2014年,央行就成立了法定數字貨幣的專門研究小組,以論證央行發行法定數字貨幣的可行性;2015年,央行又開始對數字貨幣領域的一些重點問題開展調研並形成了一系列研究報告;2017年,央行旗下數字貨幣研究所、印刷科學技術研究所和中鈔信用卡産業發展有限公司等三家單位的年度區塊鏈專利數量達到了68件,位列世界第一。
目前,數字貨幣市場上已有多種穩定幣,並且如PAX、GUSD等受監管的穩定幣也開始出現。雖然法定數字貨幣也是穩定幣,但由於法定數字貨幣是依託于國家信用發行,其公信力最強,可接受範圍最廣,不容易産生負外部性,所以多個國家的央行均開始嘗試發行法定數字貨幣。
有統計數據顯示,在今年9月就有15家機構宣佈推出共13款穩定幣,同時有如瑞典、新加坡、泰國等10余個國家準備推出自己國家的法定數字貨幣。在此情況下,我國法定數字貨幣將在何時推出便備受關注。
在幣策首席分析師肖磊看來,法定數字貨幣是一種叫法,但有多種解釋,就法定數字貨幣本身來説,對於政府層面最合理的推進,是將法幣數字化。另一種做法是,基於區塊鏈,發行一種透明的去中心化數字貨幣,但這樣的模式難度很大,可能會帶來現有貨幣運行機制的失效,所以需要研究。
“央行目前尋求的一種數字貨幣的推行方式,主要還是考慮兩者並存,既有法幣數字化的成分,也有區塊鏈可信技術,但這確實會挑戰現有的貨幣制度,是一個比較大的課題,對於相對去中心化的法幣,政府和央行應該扮演什麼角色,這是問題的難點。”肖磊説道。
金丘區塊鏈研究院院長洪蜀寧認為,法定數字貨幣的作用主要是降低貨幣發行成本、提升央行對支付清算體系的監控能力。但由於我國支付清算體系的電子化水準已經據世界前列,央行對銀行和第三方支付公司的監管能力也非常強大,以央行現代化支付系統、銀聯、網聯為核心的跨行清算系統也日趨完善,央行對社會資金的流動基本擁有了完整的監控手段,現有的電子貨幣體系可以很好地滿足社會需求,所以推出法定數字貨幣的需求並不迫切。
洪蜀寧表示,中心化發行的法定數字貨幣與去中心化的加密貨幣完全無關,是一種電子貨幣而非數字貨幣,不會也沒有必要採用低效的區塊鏈技術,可能會採用中心化的、類似于R3Corda那樣的分佈式賬本技術,以解決監管和性能問題。
“雖然我國對發行法定數字貨幣的技術、規模,以及具體的生態等已經有了較多研究,但由於我國是大國,社會經濟結構複雜,在法定數字貨幣的發展推廣方面必須非常謹慎。”近日,央行上海總部王同益撰文分析稱,前央行行長周小川曾指出,中國應該謹慎對待數字貨幣在中國的發展,研發數字貨幣要經過充分測試,局部測試,可靠後再進行推廣。也正是因此,王同益認為,雖然法定數字貨幣是最合適的穩定幣,但由於推出法定數字貨幣是一項極其複雜的系統工程,估計難以在三年甚至五年內正式推出。(北京商報 記者崔啟斌 張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