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險科技構築“新保險”生態體系基礎設施

2018-10-29 10:14:52|來源:金融時報|編輯:許煬

  眾安保險聯合畢馬威發佈的《保險科技:構建未來保險的基礎設施》報告顯示,2017年,我國保險業全年原保費規模達3.1萬億元;國內互聯網保險市場更是快速增長,規模從2013年的111億元增加到2017年的1877億元。展望未來,科技將作為重要的基礎設施持續賦能,通過優化保險業務流程,提升保險産品性價比,強化服務相容性,提高風險管理水準,降低監管成本,促進保險行業轉型升級,構築一個更高效、更相容、更平衡和更人文的“新保險”生態體系。

  在龐大的市場規模和廣泛的應用場景支持下,以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能等為代表的數字科技已逐步滲透至各個保險價值鏈,成為保險普惠、效率提升、體驗優化、産品創新的主要動能,推進著保險行業的全面變革。眾安保險聯合畢馬威最新發佈的《保險科技:構建未來保險的基礎設施》報告顯示,2017年,我國保險業全年原保費規模達3.1萬億元,位列全球第二位,中國已成為名副其實的保險大國。同期,國內互聯網保險市場更是快速增長,規模從2013年的111億元增加到2017年的1877億元。

  報告首度提出“新保險”的發展理念,即保險科技作為硬體,監管及市場規則作為軟體,持續賦能保險機構、監管及用戶,規範市場運行,相互促進構築一個更高效、更相容、更平衡和更人文的生態體系。報告預測,展望未來,科技將作為重要的基礎設施持續賦能,通過優化保險業務流程,提升保險産品性價比,強化服務相容性,提高風險管理水準,降低監管成本,促進保險行業轉型升級,構築一個更高效、更相容、更平衡和更人文的“新保險”生態體系。

  科技是保險未來發展基礎設施

  銀保監會數據顯示,近年來,國內互聯網保險市場發展迅速,在過去5年間增長近20倍。互聯網保險不僅創造了保險行業的增量市場,服務於互聯網保險的保險科技也不斷成熟,成為行業發展的重要驅動力。

  “98%的受訪對象認為科技是保險行業未來發展的重要基礎設施或重要支持; 70%的受訪者認為保險科技在未來5年將對行業産生較大影響。”在針對保險、互聯網、科技公司以及高校科研院所等數百位從業人員進行調研後發現,受訪者普遍認為,保險科技將有助於提高保險公司運營效率、降低經營成本、精準定位客戶、提高風險管理能力。

  報告指出,源於互聯網保險的保險科技不斷吸納創新技術,拓展強化保險生態,正在成為構建“新保險”的基礎設施。例如,大數據為保險公司在流程優化、産品設計、精算定價、客戶服務和行銷推廣等方面提供了全新的視角和思路。通過對場景數據的分析和挖掘,保險公司得以開發出基於氣象數據的氣象保險、基於運動數據的醫療保險、基於網購數據的退貨運費險等一系列創新型産品。

  “科技作為保險業重要基礎設施,越完整底層體系越能實現對市場參與者的充分賦能,讓保險機構、監管和公眾擁有足夠的工具及手段,共同促使‘新保險’這樣一個良性循環體系的産生,令所有市場參與者獲益。”眾安保險董秘王敏表示。

  科技讓保險高效相容更平衡

  隨著保險科技不斷演進與發展,科技將作為重要的基礎設施持續賦能。報告認為,通過優化保險業務流程,提升保險産品性價比,強化服務相容性,提高風險管理水準,降低監管成本,促進保險行業轉型升級,構築一個更高效、更相容、更平衡和更人文的“新保險”生態體系。

  畢馬威中國保險業主管合夥人李樂文表示:“大數據等新科技的不斷涌現,帶來了保險行業在運營生態、高品質等方面的全面變革,推動整個行業基礎設施的建設和共享,助力保險實現普惠。保險科技作為構建保險業未來重要基礎設施的抓手,必定能夯實保險行業的本源初心,讓‘新保險’更好地服務大眾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在“新保險”體系下,保險機構運用科技將獲得更強大的運營能力和更高效的運營支持,使其有能力應對未來更富有挑戰的業務需求和競爭環境;保險機構不僅能針對用戶需求進行産品創新,也能為普惠及新興風險等複雜需求提供更好的保險解決方案;保險科技在確保創新的同時,也在底層支持保險體系的穩定與安全運行;保險機構不僅可以與用戶實現更人性化的交互,更能推動保險從“事後賠付”變為“事前預防、事中參與”模式,幫助用戶減少損失。比如,面對2017年“雙11”當天龐大的保單需求,眾安保險在科技支撐下實現了3.2萬單/秒的峰值處理能力。在車險領域,一些國外保險公司通過車載硬體設備獲取用戶駕駛行為數據,在此基礎上不僅能夠提供差異化的車險定價,還可以幫助用戶培養良好的駕駛習慣,主動預防風險。

  打造“新保險”需要“軟硬兼施”

  在打造“新保險”的過程中,不僅需要科技的“硬體”,也需要監管法規和市場規則等“軟體”。

  報告認為,科技與監管法規、市場規則共同作為基礎設施支撐“新保險”體系的運行。科技作為基礎設施的硬體部分,向市場參與者賦能;而監管法規、市場規則作為基礎設施的軟體方面,通過與科技手段相結合,促進市場更加穩定、安全運行。

  在王敏看來,目前保險與科技正在加速深度融合,但科技作為一種手段,在推動保險業發展時要遵循市場內在規律,在監管框架下規範經營。無論從監管導向還是從保險科技發展的角度來看,其目的都是改善和提升用戶體驗,包括運用科技手段幫助解決信息不對稱、銷售誤導、理賠難等問題。

  “從國內外發展經驗來看,通過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技術應用,可以幫助保險行業提升運行效率以及行業透明度,從而降低監管成本,提升行業參與主體以及廣大保民的體驗。保險機構通過前沿技術的協同運用,深度挖掘新生態下的新需求,為用戶提供個性化、定制化和智慧化的解決方案,從而不斷優化和改善保險用戶的體驗。”王敏如是説。

  報告建議,保險公司可以用“兩條腿走路”,一方面加大內部科技投入;另一方面積極尋求外部合作,以此增強科技能力。科技公司在尊重保險行業特性和遵守監管及市場規則的基礎上,利用科技積極賦能,真正服務於社會大眾與實體經濟。監管部門在鼓勵保險科技創新的同時,健全技術標準及管理政策,並逐步建立起數字化監管系統。通過多方協同發展,共同打造面向未來的“新保險”。

聲明:國際在線作為信息內容發佈平臺,頁面展示內容的目的在於傳播更多信息,不代表國際在線網站立場;國際在線不提供金融投資服務,所提供的內容不構成投資建議。如您瀏覽國際在線網站或通過國際在線進入第三方網站進行金融投資行為,由此産生的財務損失,國際在線不承擔任何經濟和法律責任。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