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互保”還是有點顛覆因子的

2018-10-29 09:54:40|來源:證券時報|編輯:許煬

  【緣木求魚】

  或許用不了多久,就像當年讓人瞠目結舌的“餘額寶”一樣,“相互保”也會讓許多人為之震動一下。

  木木

  當年,“餘額寶”初出茅廬之時,許多人顯然沒太把它當回事,這也可以理解,原本就是老百姓錢包角落“被遺忘”的幾個鋼镚兒,即使被湊在一起,也不過是一堆“鋼镚兒”,哪入得了金融專才的法眼。不過,現實的打臉速度很快,而且打臉的力度也足夠大,於是,被“餘額寶”打醒的金融專才們,也群起效倣,倒把整個行業的面貌搞得就為之一振。

  前些日子,“支付寶”又搞出個名曰“相互保”的大病互助性質的保險産品,産品上線2天,居然就“吸粉”130萬。雖然公司的人對此比較低調,反復強調“相互保”僅僅是一個補充選擇,主要針對的是缺乏商業健康保險保障的人群,並不能替代現有的重疾險産品,但不可否認,相對於傳統保險産品,“相互保”的基因裏,還是很有點顛覆性的,這和當年的“餘額寶”倒頗有相似之處。

  據公司介紹,只要“芝麻分”達到650分的“及格線”,60歲以下的“螞蟻會員”就能無需交費參加“相互保”,獲得包括惡性腫瘤在內的100種大病保障,生病時可一次性獲得30萬或10萬元的保障金。當參保者中有人患病需要賠付時,其他的參保者才參與保障金的分攤。根據全國的重疾發生率,參保者一年的分攤費用大約在100-200元之間。

  雖然還有一些不盡如人意之處,比如,60歲以上的易病人群還暫時無法得到保障,比如,30萬或10萬的保障金,相對大病治療的花費而言,還是有點兒偏少,比如,參保者信用風險的管控,多多少少還有點讓人不太放心……但相較于鋪天蓋地的傳統保險産品,“相互保”還是有讓人眼前一亮之處。

  “相互保”最大的亮點——或者説最具顛覆性之處——大致有兩個,其一,這是一個基於參保者個人信用自覺、輔之以公司的信用管理和參保者共同信用監督的“共建、共有、共享”的保險産品;其二,繳費後置,在降低參保者成本的同時,使參保者和保險公司之間的關係更加透明,這進一步夯實了兩者之間的合作基礎,使雙方的合作更健康,更有可持續性。

  許多年前,類似“相互保”的互助組織,曾經普遍存在,雖然這種基於熟人關係、規模不大的“互助組”,互助的能力現在看來實在不高,但相較于當時的社會經濟發展水準,在“組員”突遭窘迫之時,多多少少還是能發揮一些救急作用的。不過,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人員流動性的極度增加,熟人社會的“崩塌”,這種“互助組”的局限性也越來越突出,很難再發揮“互助”的作用;尤其隨著商業保險的高速發展,這種“小兒科”的東西,當然就更難引起人們的興趣。

  現在,隨著信息技術的進步,尤其是大數據和“AI”技術的日漸全面而深入地參與,一個全新的“熟人社會”的構建,又成為可能。這就為“相互保”這類産品的誕生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當然,僅僅準備好這個基礎,還不足以促動其誕生,傳統保險産品的故步自封、傳統保險公司的自高自傲,傳統保險行銷模式的“太LOW”,才是“相互保”這類産品能夠臨世,最重要的“助攻”,正如傳統計程車公司“助攻”了“滴滴”們的誕生、傳統銀行“助攻”了“支付寶”的誕生、傳統短信“助攻”了微信的誕生一樣。

  從這個角度看,“相互保”的顛覆因子,説強大也好,説可怕也罷,或許,還真的能把傳統保險市場攪動出一些生氣來,使保險的本質——“我為人人,人人為我”——再次主角化,使保險公司回歸其本原。現代社會的一個重要標誌就是“平民化”,現代社會、現代人當然也不需要一個高高在上、俯視眾生的貴族;就此而言,高入雲端、華美偉岸的保險大樓,恐怕並非千千萬萬投保人所願見。

  或許,用不了多長時間,就像當年讓人瞠目結舌的“餘額寶”一樣,“相互保”也會讓許多人為之震動一下,對一個“老大”行業而言,這樣的震動,哪怕就一下,也是足夠寶貴的。(作者係證券時報記者)

聲明:國際在線作為信息內容發佈平臺,頁面展示內容的目的在於傳播更多信息,不代表國際在線網站立場;國際在線不提供金融投資服務,所提供的內容不構成投資建議。如您瀏覽國際在線網站或通過國際在線進入第三方網站進行金融投資行為,由此産生的財務損失,國際在線不承擔任何經濟和法律責任。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