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良率兩年來首降 更多資金投向普惠領域

2019-02-27 13:21:11|來源:金融時報|編輯:于明彤

  2月25日,銀保監會發佈2018年銀行業四季度主要監管指標數據。值得注意的是,數據顯示,去年四季度末,商業銀行(法人口徑,下同)不良貸款餘額2.03萬億元,較上季末減少68億元;不良貸款率1.83%,較上季末下降0.04個百分點,保持平穩。這也是在2016年四季度末後,兩年來銀行不良貸款率首次出現下降。

  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副主任曾剛在接受《金融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存量方面,去年四季度,監管要求銀行加快不良資産的核銷,銀行利用利潤對壞賬進行核銷,這也是去年以來銀行利潤增長保持平穩的原因。新增方面,不良壓力相對減弱,有些地區銀行業資産的調整基本完成,新的不良資産生成速度下降。

  另外,債轉股等措施也減少了未來潛在不良的生成,減輕增量壓力。據《金融時報》記者了解,目前已簽訂債轉股協議金額超過2萬億元,其中落地6200億元。“增量與存量兩相契合,對去年四季度不良率的下降有重要影響。”曾剛強調。

  對此,民生銀行首席研究員溫彬對《金融時報》記者表示,在2018年銀行的風險管理中,對不良的認定更加嚴格規範;同時,去年銀行加大了對不良貸款的核銷力度。去年四季度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率下降反映了銀行業經營狀態保持了平穩健康增長,風險總體可控。

  事實上,過去一段時間,“影子銀行”和交叉金融風險持續收斂。在2月25日召開的國新辦發佈會上,銀保監會副主席王兆星介紹,本著堅持分類施策的原則,監管緊緊抓住同業交易、理財資管和表外業務等重點領域,堅持將違法違規、層層嵌套、透明度低、風險隱蔽的産品作為整治重點。兩年來,這類高風險資産規模共縮減約12萬億元。通道類信託業務和其他資管産品也出現凈減少。與此同時,堅持“堵旁門、開正門”,不搞“一刀切”和“急剎車”。對一部分有較好風險約束基礎的金融仲介業務,推動其實現審慎合規經營。

  與此同時,為了騰挪出更多的信貸空間服務民營、小微企業,有效盤活信貸存量、增加信貸供給,我國銀行業正在持續加大不良資産的處置力度。

  在上述發佈會上,銀保監會表示,目前,結構性去杠桿達到預期目標。僅兩年銀行業累計處置不良貸款3.48萬億元,為新增信貸投放及時騰出空間,有效支持了實體經濟融資需求,下一步將繼續加大不良資産處置,盤活信貸存量。

  值得關注的是,通過核銷等措施,更多的信貸空間得以釋放,並以更廣的覆蓋面、更低的價格流向小微企業等普惠領域。2018年四季度末,銀行業金融機構涉農貸款(不含票據融資)餘額33萬億元,同比增長5.6%。用於小微企業的貸款(包括小微型企業貸款、個體工商戶貸款和小微企業主貸款)餘額33.5萬億元,其中單戶授信總額1000萬元及以下的普惠型小微企業貸款餘額9.4萬億元,同比增長21.8%。

  不過,有專家認為,今年化解不良的任務依然嚴峻。曾剛表示,去年四季度不良率小幅下降並不完全是信用風險好轉的表現。“客觀來講,現在面臨的信用風險壓力雖然在可控範圍內,但仍然較大。國內實體經濟調整還在進行中,無疑會傳導至銀行業生成信用風險。”曾剛建議,商業銀行要繼續做好信貸風險管控,存量上加快核銷;增量上,在支持實體經濟的同時,把控好風險的入口。

  “這只是一個階段性的進展,很多風險的隱患還沒有完全消除,前期的化解金融風險措施和成果也需要進行鞏固。”上述發佈會上,王兆星表示,下一階段,銀保監會要始終緊盯幾個重要的風險領域,主要包括不良貸款、中小金融機構、“影子銀行”、房地産、地方債等領域。

  此外,區域經濟面臨下行壓力也是關注的焦點。目前來看,銀行業不良貸款率的分佈,呈現一定的地區性特徵。黑龍江、吉林、山西2018年年末的不良率分別為3.24%、4.28%、3.04%;山東、廣西、甘肅、廣西2018年三季度末的不良率也分別達3.41%、3.57%、4.02%、4.61%。“不同地區調整速度不一樣,目前看到不良率更高的地方,産業結構依然面臨很大挑戰。其實不僅是地區間,未來一段時間,行業間、銀行間的分化都會明顯。”曾剛強調。

  此外,曾剛預計,2019年商業銀行不良率“走平”的可能性較大,上行壓力並不大。“當下‘穩增長’的宏觀政策會産生一些效果,減弱銀行産生不良的壓力。”曾剛表示,穩增長和防風險是一體兩面,銀行和經濟發展息息相關。銀行不僅要對自身風險有防控,還要積極響應國家政策號召,服務國民經濟薄弱環節,這對銀行自身而言是良性循環。(記者 張末冬)

聲明:國際在線作為信息內容發佈平臺,頁面展示內容的目的在於傳播更多信息,不代表國際在線網站立場;國際在線不提供金融投資服務,所提供的內容不構成投資建議。如您瀏覽國際在線網站或通過國際在線進入第三方網站進行金融投資行為,由此産生的財務損失,國際在線不承擔任何經濟和法律責任。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