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管理不能成“流量”生意

2019-07-29 10:45:18|來源:經濟日報|編輯:馮實

  近日,部分基金公司收到證監會的最新産品申報要求,提出擬任基金經理與督察長承諾産品不存在挂名行為,已經進入申報環節的産品則需補充這一材料。隨著産品數量越來越多,迷你基金大批出現,部分基金經理“挂名”問題正成為基金經理與基金銷售之間越來越明顯的矛盾。

  基金經理“挂名”現象主要存在兩種情況,一種是多人共同“挂名”單只基金,但這些基金經理並非都參與基金操作,外界難以分辨實際操作的基金經理;另一種情況是,操盤人不具備基金經理資格,需由基金經理挂名。目前看,“挂名”現象雖然存在,但並未成為行業主流。統計顯示,截至今年7月23日,正式運作的公募基金數量5587隻,在任基金經理數量2022人,人均管理基金數量2.76隻。單一基金經理制是主流(佔比約66%),近3成基金採用雙基金經理制,不到5%的基金有3位及以上基金經理。

  之所以“挂名”現象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是因為這門“流量”生意的好處顯而易見。對於銷售渠道來説,一旦有了知名基金經理“挂名”,基金産品銷售時自帶“網紅基因”,更有可能成為“爆款”産品。畢竟,選基金就是選基金經理已成為投資者共識;對於基金公司來説,知名基金經理“挂名”某些“瀕死”的産品,有利於吸引更多資金,提升公司資産管理規模;對於“挂名”的基金經理來説,“挂名”雖然不能直接管理産品,但能增加基金經理自身管理費收入,可謂一舉多得。

  按照不同方式區分,多名基金經理共同管理一隻或幾隻基金,的確有一定合理性。“老師”帶“徒弟”的方式,有助於提升産品管理水準。但如果出現大批量、蓄意“空挂名”,則對行業和投資者危害巨大。投資者奔著明星基金經理而來,卻買了“李鬼基金”,業績自然難以保證;銷售渠道雖然得到了短暫業績增長,但長期必將因欺騙投資者而“露餡”;對於基金經理來説,長期被“挂名”可能影響在行業內的口碑和業績水準;基金公司雖然短期內可能因“挂名”吸引到馳援資金,但對品牌和業績長遠發展並無多大好處。

  要規範基金經理“空挂名”現象,首先要從根本上改變公募基金過度追求資産規模、短期業績、明星基金經理效應的不良導向,用相對長期的業績和更科學的指標來重構行業評價標準,讓“流量”生意沒有市場,各方不再死盯著規模和短期業績;其次,完善行業評級機構建設,讓更多第三方機構參與到基金評價和篩選中來,幫助監管部門和投資者剔除那些“空挂名”的行業“李鬼”;再次,站在大資管行業的角度,監管部門應出臺更多配套政策,進一步完善和統一行業資管産品的監管準則、産品管理方式方法,避免給公募基金太多壓力,從長遠、穩健、可持續的角度促進公募基金行業健康發展。

聲明:國際在線作為信息內容發佈平臺,頁面展示內容的目的在於傳播更多信息,不代表國際在線網站立場;國際在線不提供金融投資服務,所提供的內容不構成投資建議。如您瀏覽國際在線網站或通過國際在線進入第三方網站進行金融投資行為,由此産生的財務損失,國際在線不承擔任何經濟和法律責任。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