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手交易 如何維護你的權益?
之所以選擇購買二手電商平臺的商品,物美價廉是吸引大多數消費者的原因,但其中也不乏商品以次充好、貨不對板、難退換、退款難等問題。
據網經社-電子商務研究中心發佈的《2018年度中國二手電商發展報告》顯示,在二手物品交易電商平臺買賣東西時,38.22%的受訪者稱遇到過消費問題。其中熱點消費問題主要為售假販假、以次充好、消費維權難、平臺監管不到位、賣家虛報高價、欺詐買家、平臺售後服務差、公然出售平臺禁售商品以及買家惡意調換商品等。此外,二手交易平臺存在的信任問題、成交問題、配套服務問題等也正制約著這一行業的進一步發展。
首先,商家“無理由”不支持7天無理由退換貨。
很多二手商品不支持7天無理由退換貨,而且一旦確認收貨,平臺往往不支持維權。對此,北京志霖律師事務所副主任趙佔領認為,網購7天無理由退貨制度除了特別標注的品類外,不論是一手商品還是二手商品全都適用。但如果交易雙方提前達成約定,也可能支持交易不適用無理由退貨,這也是當前出現糾紛後存在較大爭議的地方。此外,在二手商品交易過程中,可能因為買賣雙方在溝通上不充分造成買方對商品的認知偏差,類似的情形也容易産生交易糾紛。
其次,《電子商務法》已實施,二手電商並非法外之地。
浙江墾丁律師事務所律師麻策表示,二手電商也屬於電子商務的範疇。《電子商務法》中要求電子商務經營者不得銷售或者提供法律、行政法規禁止交易的商品或服務,這是經營者的普遍義務。平臺若對違法售賣行為知情卻未採取必要措施的,也將承擔相應責任。
與此同時,網經社-電子商務研究中心法律權益部助理分析師蒙慧欣表示,在《電子商務法》的監管之下,無論是二手交易平臺,還是其他類型的直營或居間平臺,在法律方面沒有特殊性可言。“8月31日頒布的《電子商務法》中就有所提及,對未盡到資質資格審核義務的,或者對消費者未盡到安全保障義務的電商平臺經營者將會被罰款甚至停業整頓,相信未來在《電子商務法》的指導下,二手電商行業會迎來更加精細化的發展。”
在麻策看來,網絡二手交易平臺經營商家以個人名義進駐銷售,被認定為非經營性交易,因此不受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保護,導致賣家違法成本低;同時,個人與個人之間的交易規範不比商家“專業”,買家對於二手物品品質的天然期待弱化,賣家也往往抱著“打一槍換一地”的心態逃避交易責任。
如此,消費者應如何維護自身權益,避免落入二手交易陷阱呢?
網經社-電子商務研究中心法律權益部分析師姚建芳建議,在二手交易平臺買家應儘量避免先行付款行為;在選擇物品時,一定要留意對方的信用等級以及是否實名認證,避免通過第三方通訊軟體與賣家溝通;對方發送的交易連結一定要仔細甄別是否為釣魚網站;線下交易時要選擇自己熟悉的地點;收到快遞後一定要先驗貨,確認無誤後再簽收。
此外,姚建芳表示,對於第三方交易的二手平臺來説,提高賣家準入門檻是首要的,要對二手賣家的資質進行更加嚴格的審核,同時買家的身份也應進行實名認證。並且,平臺應當加大對商品的檢查力度,保證商品貨真價實,對於有售假行為的二手賣家應建立懲罰機制。(記者王旭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