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銀行轉型鬧“人才荒” “科技外腦”如何破短解難

2019-10-12 17:07:45|來源:北國網|責編:韓東林

  當今,銀行業競爭愈演愈烈,尤其在金融科技浪潮下,各大金融機構都在加大對金融科技的重視和投入,但金融科技在為金融行業帶來巨大發展機遇的同時也帶來不少挑戰,其中金融科技人才的緊缺已成為橫亙在各家銀行面前的共同難題。 

  “引不來、留不住”,中小銀行的現實焦慮       

  全球招聘顧問公司Michael Page在《2018中國金融科技招聘趨勢》報告中指出,國內金融科技人才總缺口達150萬,若統計內地三四五線中小城市人才需求,真實數據將遠超於此。       

  另據普華永道發佈的《2018年中國金融科技調查報告》顯示,如今的金融機構需要的是具備技術思維,並將其用於金融業務場景促進業務提質增效的複合型金融科技人才,而金融科技人才本就極為稀缺,能將技術能力與金融需求結合的人才更為稀少。       

  為破除人才掣肘,各家銀行使出“渾身解數”,目前主要分為兩種途徑:       

  一是自身培養、儲備人才。如郵儲銀行制定了兩年科技隊伍建設目標,計劃2020年末全行信息科技隊伍規模翻一番;交通銀行啟動“金融科技萬人計劃”工程;農業銀行則組建了1000人的科技項目經理隊伍……       

  二是從同業或金融科技公司尤其BATJ類大型互聯網公司“挖角”。通常認為,BATJ這類大型互聯網公司不論在技術還是産品上都具備優勢,其人才既懂金融業務,又通曉技術研發,“挖來的人”肯定用的更加得心應手。       

  實際上,對中小銀行而言,挖角或自己培養人才的夢想都很難照進現實。       

  一方面,定向栽培耗資大、週期長,且中小銀行對科技本身理解及操作存在短板,培養出的人才並不“稱心如意”。       

  另一方面,BATJ類互聯網巨頭牢牢把控電商、社交、搜索等核心流量入口,所形成的經營理念並不一定適用於銀行,“費盡心思”招攬來的人才更不能如期望的那樣幫助重塑其自身業務模式、提升金融服務效率與能力。       

  此外,大多數中小銀行在人才、機制、文化等方面仍然承襲行業傳統做法,且沒有股權激勵措施,對於人才積極性調動不明顯,“引不來、留不住”的尷尬現狀往往直接導致轉型進程被拖慢甚至被中斷,成為中小銀行發展過程中不可承受之重。 

  “科技賦能+增值服務”,小花科技巧解“人才荒”       

  一邊是自身缺乏人才培養機制,一邊是“外來”人才“水土不服”,各家中小銀行應對競爭激烈的外部市場衝擊已然 “心力交瘁”,能否順利轉型升級直接關乎其未來命運。與自建金融科技人才隊伍相比,更具可行性的方案是主動尋求外部合作,依靠金融科技“外腦”賦能,以此彌補發展短板。       

  在眾多提供金融科技服務的第三方中,小花科技值得重點關注。背靠千億級PE機構中信産業基金,小花科技2015年成立,從服務C端用戶起家,現註冊用戶已突破3800萬,撮合資産規模超300億,是To B服務的“實戰派”,在金融科技服務上小花科技主推系統服務和經驗雙重輸出,能夠依託經驗證的前沿技術和實戰經驗,幫助中小銀行“曲線救國”,攻破轉型難題。       

  在系統服務上,小花科技能針對中小銀行的需求提供靈活的定制化服務,包括AI評分、聯合建模、智慧信貸審批系統、消費信貸一站式解決方案等,可在獲客、客戶篩選、風控技術輔助方面幫助合作銀行快速搭建業務,節省大量研發和人才費用,解脫IT技術束縛。       

  不止于輸出系統,小花科技還提供幫助合作銀行從0到1搭建業務體系的“增值服務”——在戰略路徑、人員配比、技術投入、人才培養等環節給出建議,幫助銀行對口人員提升對業務和數據理解能力,有效破解資産管理經驗不足、效能低下等難題,以風險管控為例,當指標出現異動,協同行內人員分析産生原因及調整策略。       

  中國的金融科技發展一路風馳電掣。業內人士坦言,人才緊缺只是表像,銀行等傳統金融機構真正需要解決的是來自轉型過程中遇到的諸如技術、風控、客群理解等更深層次問題。小花科技在業務實踐和行業更迭中身經百戰,沉澱了豐富經驗、過硬技術和極致服務,以此助力合作機構“破難補短”,可實現金融與科技的協同發展,讓金融科技在新的市場環境中發揮更大效能。

聲明:國際在線作為信息內容發佈平臺,頁面展示內容的目的在於傳播更多信息,不代表國際在線網站立場;國際在線不提供金融投資服務,所提供的內容不構成投資建議。如您瀏覽國際在線網站或通過國際在線進入第三方網站進行金融投資行為,由此産生的財務損失,國際在線不承擔任何經濟和法律責任。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