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科技賦能中國銀行業未來
近日,畢馬威在出席2019未來科學大獎週期間召開了中國金融科技及銀行業趨勢解讀媒體見面會,對近期發佈的《未來銀行--DT時代中國銀行業發展的新起點》報告進行了解讀。
面臨四大挑戰
報告指出,中國銀行業的變革從悄然起步到轟轟烈烈,已然成為全球銀行業演進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銀行業在傳統銀行數字化轉型和全新數字化銀行創投發展兩方面進行了積極探索,進而推動大量傳統銀行開始使用互聯網等技術提升運營效率、增加外包非核心業務,以及助推一些完全基於互聯網展開經營活動的“新銀行”成立。如今,中國銀行業數字化轉型已經來到了一個歷史的關鍵時刻。
畢馬威中國銀行業諮詢服務總監劉紹倫在主題為“構建未來銀行及開放銀行”的主旨演講中表示,當前中國銀行業數字化轉型面臨四大挑戰。
一是社會結構改變,客群需求發生深刻變化。中産化、消費年輕化進程的不斷加快催生了巨大金融服務需求。爭奪高凈值客戶和超高凈值客戶是銀行業未來的重點議題之一,這就要求銀行業開始思考該如何提升資産配置與管理等業務能力,考慮如何以更加親切、專業和高效的模式服務這一客戶群體。另外,隨著90後成長為社會消費的重要群體,他們更願意以線上線下融合的方式獲得服務,這就要求銀行業同時也需要特別關注可見支付和消費類業務。
二是未來科技迅猛發展,快速作用於業務模式變革。過去幾年中,人工智能、區塊鏈、雲計算、大數據與金融科技已經形成了以一系列的技術産品為支撐的商業化應用。從監管角度,全球以及中國在産業政策扶植、創新應用加速、沙盒化驗證和試點等層面推進技術與金融業務的統合創新應用,這使得銀行只有重新審視科技的定位,從速度、深度和廣度上把握“未來科技”所帶來的能量,才能在未來競爭中佔據優勢。
三是已有創新和改革基本定型,急需全新的發展變革模式。不可否認,目前中國銀行業的創新更多是從下而上的、點狀的創新,欠缺從頂層向底層的體系性變革、跨部門的協作性改革,組織架構與人才文化創新也沒有在銀行內得到深度踐行,這些都是銀行業面向未來轉型的關鍵點。
四是成本壓力與行業競爭挑戰傳統銀行可持續盈利。一方面,當前,合規成本、系統維護和人力資源成本持續提高,同時,更為嚴格的風控授信和網絡安全威脅還在不斷增加成本;另一方面,數字化銀行、數字貨幣、金融科技公司以及大型企業自營金融服務等新晉市場參與者則為銀行業帶來了與日俱增的競爭壓力。兩方面共同作用再疊加經濟增速放緩帶來的貸款需求減少和存貸業務息差降低,使以融資和支付為主導的銀行業傳統業務模式、市場份額面臨巨大挑戰。
打造“未來銀行”
報告認為,具體到中國銀行業,面對已經到來的新環境,銀行業應把握科技變革對商業社會重塑的奇點性機遇,重新認識和構建銀行的生態和企業價值鏈,重建銀行與社會和客戶的連結,打造“未來銀行”。
報告進一步指出,打造“未來銀行”分為三個關鍵層次:一是形態與戰略重塑。未來銀行需要以更加生態化和專業化的模式進行治理重構,以全新的形象面貌面對公眾,並依賴於“頂層戰略-生態結構-基礎設施”從上至下的戰略重塑。二是客戶認知與交互。未來銀行需要重新對客戶進行細分,實現更深的認知,以客戶旅程作為價值鏈重塑的基石,並依賴於“感知客戶”與“客戶感知”體系重構銀行與客戶的關係。三是科技智慧與資産價值。未來銀行需要將“科技智慧”作為銀行的“資産價值”,以數據為基礎,利用智慧科技將其轉化為“價值信息”以支撐銀行經營的精準化,並依賴於“數據-價值信心-資産價值”重塑銀行發展驅動模式。
畢馬威中國金融科技主管合夥人王大鵬表示:“金融科技發展持續向縱深發展,以需求推動的金融科技創新,如移動支付的爆炸式的發展將難以再現。下階段的金融科技發展將呈現‘供給’推動的水到渠成式的發展。所謂‘供給’,正是央行金融科技發展規劃描述的四梁八柱所提出的金融科技基礎支撐,包括自主可控技術的攻關與突破、法律法規的建設、金融信用信息基礎數據庫、標準化工作的推進、金融消費者保護機制的落實,這將推動金融科技有序、高品質、持續不斷地創新與發展。”
最後,談到科技和創新,畢馬威中國副主席鄒俊提到了本次由畢馬威全程參與並監督的未來科學大獎。他稱,創立之初畢馬威就與其展開了合作,未來科學大獎作為中國第一個民間發起的科學獎項,旨在吸引全球科技人才,促進中國科學事業發展。如今,中國科學對世界科技創新貢獻率大幅提高,中國以龐大的市場、雄厚的科技人才基礎和富有活力的創新生態,在支撐自身經濟高品質發展的同時,也為世界經濟增長注入了新動能。(楊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