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評級要更有“信用”
3月28日,央行、銀保監會和證監會等五部門聯合發佈《關於促進債券市場信用評級行業高品質健康發展的通知(徵求意見稿)》(以下簡稱《徵求意見稿》),公開徵求意見。此舉意味著相關部門聯合整治信用評級市場、完善信用評級體系等政策措施已箭在弦上。
去年下半年,債券市場頻頻“爆雷”,投資者損失慘重。而在“爆雷”之前,作為投資者重要參考的信用評級結果卻對此起不到應有的預警作用。AAA評級的債券轉眼就不能兌付了,不能不讓人詬病一些信用評級機構尸位素餐。
國內信用評級機構另一個通病是評級虛高,缺乏區分度,擾亂市場定價。目前市場評級結果基本集中在AA-到AAA,而銀行間債券市場長期債券信用等級則分為三等九級,似乎剩下的等級基本都派不上用場了。然而,這些高等級主體中並非沒有“垃圾”債券。統計數據顯示,2020年的債券違約金額中,高等級發債主體佔了82%。
評級不準,投資就沒有依照;區分不嚴,收益和風險就難對應。面對評級市場亂象,僅靠行業自律難以改變,監管及時出手有助於行業正本清源,促使市場走上規範發展之路。《徵求意見稿》明確了五大監管方向,分別是加強評級方法體系建設,提升評級品質和區分度;完善信用評級機構公司治理和內部控制,堅守評級獨立性;加強信息披露,強化市場約束機制;優化評級生態,營造公平、公正的市場環境;嚴格對信用評級機構監督管理,加大處罰力度。
在提升評級品質和區分度方面,《徵求意見稿》要求評級機構對評級方法模型進行檢查和評估,鼓勵評級機構運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科技手段,提高風險識別能力。
在提高評級結果的獨立性方面,《徵求意見稿》也作出部署:信用評級機構應強化防火牆機制,完善並嚴格落實隔離、回避、分析師輪換、離職人員追溯等制度,有效識別、防範和消除利益衝突,確保評級作業部門與市場部門之間、評級業務與非評級業務之間的隔離。評級作業人員的考核、晉陞以及薪酬應加強與市場檢驗的關聯,不得與其參與評級項目的發行、收費等因素關聯。通俗地説,就是今後評級機構的績效考評要從以前的“行銷”導向轉變為更強調業務水準的品質導向,評級人員獲取報酬更看其評得準不準而不是拉來多少客戶。
值得一提的是,為了減少避免評級機構“吃賣方飯”、幫賣方説話的弊端,《徵求意見稿》還鼓勵信用評級機構開展主動評級、投資人付費評級並披露評級結果,發揮雙評級、多評級以及不同模式評級的交叉驗證作用,引導市場選擇評級品質好、區分度高的信用評級機構。
五部門發佈的《徵求意見稿》針對當下評級市場亂象,既明確了治標之法,也拿出了治本之策。廣大評級機構應根據政策要求,加快調整組織架構和業務考評體系,讓信用評級更有“信用”,經得起市場和時間的檢驗。(梁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