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債券升級版

2021-04-02 10:43:46|來源:經濟日報|責編:鄭思雯

  “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明確提出,大力發展綠色金融。繼今年2月份銀行間和證券交易所市場先後啟動非金融企業碳中和債發行後,國家開發銀行不久前發行的首單碳中和債成為目前全球市場發行金額最大的專項用於助力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綠色債券。機構相繼發行碳中和債意義何在?會有怎樣的影響?綠色金融發展還面臨哪些問題?經濟日報記者就此採訪了相關業內人士。

  資金更加聚焦低碳領域

  3月18日,國開行在上海清算所的支持下面向全球投資人發行碳中和專題“債券通”綠色金融債券。本期債券發行規模200億元,發行利率3.07%,發行期限3年。該債券為我國首單獲得國際氣候債券倡議組織(CBI)貼標認證的碳中和債券,在國內也已獲第三方認證機構聯合赤道認證通過,並將跟蹤核查、驗證。

  國開行此次發行的碳中和債不但經過了國際國內雙認證,還貫通境內外,跨越銀行間市場和商業銀行櫃檯市場,有效結合預發行交易模式,獲得全球投資人踴躍認購。國開行資金部有關負責人介紹,其中,通過上海清算所在銀行間債券市場發行192億元,認購倍數達8.19倍。

  據介紹,國開行本期債券所募集資金將用於風電、光伏等具有顯著碳減排和碳吸收效果的綠色項目。與普通綠色債券相比,資金用途更加聚焦低碳領域。聯合赤道根據評估,分析了碳減排效益和其他環境效益,預計年減排二氧化碳1899.73萬噸,節約734.97萬噸標準煤,減排二氧化硫4269.73噸、氮氧化物4677.52噸、煙塵911.52噸。

  “本只債券境外訂單量超過100億元,體現了全球金融機構對我國綠債市場和環境、社會和治理新投資理念的認可。”國開行資金部有關負責人説。

  光大銀行金融市場部分析師周茂華認為,國開行發行碳中和債享有政府信用,兼具稀缺性和高標準,發行利率高於同期國債,在全球普遍缺乏安全資産的情況下,吸引力非常強。

  相關規則機制建設要跟上

  近年來,我國綠色債券發展成效顯著,截至2020年末,累計發行綠色債券約1.2萬億元,規模位居世界第二。

  業內人士認為,碳中和債作為綠色債券的“升級版”,正面臨黃金髮展機遇期,但在發展初期,仍需做好政策配套,創新的同時也要防止金融亂象,相關規則和約束機制要儘快跟上。

  “碳中和債券市場平穩健康發展,需健全市場制度,補齊監管、法律短板,壓實金融機構、服務仲介、監管等各方責任。”周茂華認為,碳中和債發行、管理的高標準,信息披露的高透明度以及相關政策支持,有助於提升債券投資吸引力,降低綠色項目融資成本。國內綠色項目融資需求巨大,通過綠色債券創新發行,培育綠色債券市場,將為企業提供低成本資金,引導産業結構、能源結構等方面向綠色低碳轉型。

  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金融學系副教授姜萬軍表示,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是一場廣泛而深刻的經濟社會系統性變革,需要非金融企業、金融機構、政府、普通群眾積極參與。從表層看,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需要大規模資金投入,碳中和債無疑是一個重要的資金來源。

  對於碳中和債相關機制建設,近日中國銀行間市場交易商協會發佈通知,明確該類債券募集資金要確保用於低碳減排領域,同時鼓勵企業發行中長期債務融資工具品種,提升流動性風險管理水準。

  交易商協會為碳中和債發行提供的鼓勵措施還包括:開闢綠色通道,統一註冊標識;避免期限錯配,鼓勵發行中長期産品;若用於償還綠色項目的有息債務,可適當發行短期限産品,但應合理考慮産品期限的匹配度,擬償還債務到期日應早于短期限産品的到期日。

  處理好創新與風險的關係

  近日,中國人民銀行行長易綱在中國發展高層論壇上提到,實現碳中和需要巨量投資,要以市場化的方式,引導金融體系提供所需要的投融資支持。業內人士認為,實現碳中和目標所産生的大規模綠色投融資需求,將為金融機構提供相關業務快速成長的機遇。

  就金融機構如何圍繞碳中和進行創新,中國金融學會綠色金融專業委員會主任馬駿表示,銀行方面,可以創新適合於清潔能源和綠色交通項目的産品和服務;推動開展綠色建築融資創新試點,圍繞星級建築、可再生能源規模化應用、綠色建材等領域,探索貼標融資産品創新;積極發展能效信貸、綠色債券和綠色信貸資産證券化;探索服務小微企業、消費者和農業綠色化的産品和模式;探索支持能源和工業等行業綠色和低碳轉型所需的金融産品和服務,比如轉型貸款。

  “銀行還可以參與綠色發展基金,結合自身優勢或通過與相關機構合作支持綠色中小企業項目投融資,在風險可控的前提下,根據市場需求創新綠色信貸、投融資産品。”周茂華説。

  調查顯示,絕大多數投資者關注綠色債券主要是因其風險低,關注超額收益的機構參與熱情並不高。

  對此,姜萬軍認為,投資者從降低風險角度考慮,參與綠色債券投資,也需要積極鼓勵。因為綠色債券主要投向週期長、收益不高的綠色項目,天然不具有超額收益。

  “從政策制定者視角看,為了鼓勵金融體系的綠色轉型,開發各類可持續的綠色金融工具,一個重要的方面就是要把‘風險’維度坐實:通過頂層設計,建立健全相關法律法規體系和有效的執法監督機制,把各種不符合綠色發展的負外部性顯性化,讓各類機構和個人依法承擔非綠色發展行為的成本,讓風險實實在在成為改變非綠色發展行為的壓力。”姜萬軍説。(記者 姚進 陳果靜)

聲明:國際在線作為信息內容發佈平臺,頁面展示內容的目的在於傳播更多信息,不代表國際在線網站立場;國際在線不提供金融投資服務,所提供的內容不構成投資建議。如您瀏覽國際在線網站或通過國際在線進入第三方網站進行金融投資行為,由此産生的財務損失,國際在線不承擔任何經濟和法律責任。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