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穩固有力支持經濟恢復向好

2021-04-13 13:52:16|來源:金融時報|責編:鄭思雯

  4月12日,央行發佈了2021年一季度金融數據。一季度,社會融資規模增量累計為10.24萬億元,其中,對實體經濟發放的人民幣貸款增加7.91萬億元,同比多增6589億元;未貼現的銀行承兌匯票增加3245億元,同比多增2985億元;非金融企業境內股票融資2467億元,同比多1212億元,增長近一倍。量的指標顯示出,一季度金融機構對實體經濟的信貸支持力度不減。

  從結構看,一季度對實體經濟發放的人民幣貸款佔同期社會融資規模的77.3%,同比高12個百分點;企業中長期貸款繼續保持穩健增長。對實體經濟發放的人民幣貸款成為新增社融主支撐,而票據融資減少,這樣的組成結構揭示出銀行的風險偏好與預期持續改善,放貸意願在上升。

  可以看到,一季度,金融數據在總量與結構上均呈積極面貌,這種“量質雙優”所表明的是我國經濟得到了金融的有力支持,我國經濟恢復將繼續穩中加固、穩中向好。

  經濟規律告訴我們,金融數據往往較經濟數據先行一步。一季度金融數據的總量和結構雙雙向好,預示著今年經濟發展持續向好具備較多積極因素。這種判斷並不簡單來自於金融數據的“好看”,而是有著清晰的內在邏輯。

  首先,金融數據的表現穩定、符合預期,説明今年貨幣政策是“穩字當頭”,始終以有力支持實體經濟為要務。3月末,廣義貨幣(M2)餘額同比增長9.4%,社會融資規模存量同比增長12.3%。一季度,金融機構人民幣貸款新增7.67萬億元,在上年高基數的基礎上,同比多增5741億元。這幾項增量都體現了金融對實體經濟充足的支持力度,與宏觀經濟實情相匹配,顯示了貨幣政策的穩健、連續性和穩定性。這符合此前中央所提出的,要保持宏觀政策連續性、穩定性、可持續性,政策“不急轉彎”。

  其次,我國貨幣信貸政策充滿定力,注重結構性、精準性。按照國務院部署,央行將去年疫情防控期間出臺的普惠小微企業貸款延期支持工具和信用貸款支持工具這兩項直達實體經濟的貨幣政策工具延續至今年末,以促進穩企業、保就業。同時,央行會繼續創新貨幣政策工具,加大對科技創新、小微企業、綠色發展等重點領域的長期支持力度。這些政策舉措説明,貨幣政策保持靈活精準合理適度,更多注重結構優化,加大對國民經濟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的支持力度,使市場主體對金融活水有更強切身感受。

  再次,在債券融資、房地産等熱點領域,金融數據的表現,也説明下一步經濟發展穩中向好具備堅實基礎。例如,一季度,住戶部門貸款增加2.56萬億元,其中,中長期貸款增加1.98萬億元,説明房地産投資仍具備較強韌性。在不將房地産作為短期刺激經濟的手段和堅持“房住不炒”的大前提下,因城施策的差異化調控以及著眼于土地供給的改革手段,將繼續使房地産投資保持穩定健康。債券融資方面,企業債券凈融資8614億元,政府債券凈融資6584億元,均呈現出穩步回歸態勢。投資的回暖,將成為經濟向好的重要力量。

  不少市場人士分析認為,得益於疫情防控形勢向好、宏觀政策的穩定有力、投資的回暖,中國經濟將在今年實現穩健增長,這也符合一季度金融數據所透露的趨勢。下一步,宏觀政策將堅持跨週期設計理念,兼顧當前和長遠,保持穩健貨幣政策的連續性、穩定性、可持續性,靈活精準合理適度,加大對國民經濟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的支持力度,做到小微企業綜合融資成本穩中有降,促進經濟平穩健康運行,推動經濟高品質發展。

  以一季度的良好表現作為基礎,我們對經濟金融的穩健前行充滿信心。(王一彤)

聲明:國際在線作為信息內容發佈平臺,頁面展示內容的目的在於傳播更多信息,不代表國際在線網站立場;國際在線不提供金融投資服務,所提供的內容不構成投資建議。如您瀏覽國際在線網站或通過國際在線進入第三方網站進行金融投資行為,由此産生的財務損失,國際在線不承擔任何經濟和法律責任。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